過去三週,英國《金融時報》的衆多撰稿人就當代資本主義的是非功過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身家數十億的企業家、出臺了鉅額支出計劃的世界各國領導人、記者、學者、甚至「佔領」運動人士,都參與到辯論中。這場辯論產生了幾個明確的主題,突顯出幾點共識和爭議。
幾乎每位參與者都爲市場制度進行了辯護,儘管有些人的辯護熱情表現得比另一些人更直白一些。有多個方面的失誤得到了重點討論,包括金融監管、環境與消費者保護,特別是收入分配調節。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主張,無論是在慈善還是在生產領域,市場都能發揮比現在更積極的作用。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Jeffrey Sachs)稱,消費成癮的行爲是今日成長動力的一個核心缺陷。我非常贊成他這個觀點。「佔領倫敦」(Occupy London)運動人士認爲,不論總體收入水準如何,貧富不均的加劇都會滋生出社會弊病。這聽起來是一個很有道理的推斷。但是,沒有任何一位參與者真心反對市場;他們只是主張對市場加以更有效、更公正的管理。
雖然衆人對經濟層面的市場熱情很高,但他們對政治層面的市場卻不是這個態度。引人注目的是,無論是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還是工黨領袖埃德•米勒班(Ed Miliband),都着重指出政治上的短視主義是一大弊病。儘管這兩位政治人士強調的是金融政策方面的問題,但他們的論點完全適用於從全球變暖到世界糧食生產等一系列其他領域。用短期效果來換取影響力,很難說是金融業獨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