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希•馮•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的擁躉也許會對一件事情感到驚訝,那就是,正是這位奧地利經濟學家激勵著「佔領倫敦」(Occupy London)運動。海耶克當年的話——真實經濟的標誌是在一個自願結成的合作體內分配才智——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外抗議者的帳篷裏找到了知音。「佔領」運動常常被批評爲沒有明確單一的訴求,但這個批評沒有說到點子上:我們在提出任何政策提議之前,都必須把各種不同偏好都考慮在內。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我們的運動更像一種市場行爲,而不像企業董事會開會,或者充斥著遊說活動的政治活動——我們的想法雖然激進,但是是正義的,是民主協商的結果。
「佔領倫敦」運動如今已持續3個多月了。我們在聖保羅教堂外安營紮寨的時間,已經大大超過紐約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的佔領者。但我們的運動與「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顯然一脈相承,就像西班牙的憤怒者運動(indignados)以及貫穿2011年的其它草根抗議運動一樣。
世界正面臨經濟危機。但我們政治體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使得危機無法通過一種保護最大人羣利益的方式加以解決。
您已閱讀27%(507字),剩餘73%(13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