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資本主義會診

真正的市場經濟

FT專欄作家約翰•凱:成功的市場經濟通過規則和制度引導貪婪,使之創造新財富,而不是佔有他人已經創造的財富。這是一些社會富裕、而另一些社會貧窮的關鍵。

北韓半島長達60年的分裂產生了兩個政權,在一個國家之內,生活水準截然不同。北韓的例子有些反常。德國當年的分裂也產生了兩個政權,但經濟上都運轉良好,只是其中一個要富裕得多。不那麼引人注意的芬蘭和愛沙尼亞在現代經濟史上的對比,結果也是一樣。

經濟學方面的「可控試驗」極少,但這些已經足夠,而結果則十分明顯,且出人意料。儘管在今天看來難以置信,但在上世紀60年代,許多嚴肅的左翼和右翼評論員都認爲,俄羅斯的經濟進步對西方霸權構成了威脅。左翼評論員天真而輕信,右翼評論員則患上了妄想症。

有一個可能是虛構的故事,講的是一位俄羅斯遊客對美國超市中滿滿的貨架感到喫驚。他問道:「那麼誰掌管紐約的麪包供應呢?」市場經濟的回答令人喫驚:不但沒有人掌管,而且任何想要掌管此事的人,都是在犯罪。用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和弗蘭克•哈恩(Frank Hahn)的話說,「對於『一個由個人貪婪驅動、被大量不同代理人控制的經濟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直接的常識性回答或許是,『會發生混亂』」。我們的直覺是,資源的中央計劃分配比缺乏協調的分配更有效。在市場經濟中,這一錯誤不斷使我們高估大公司的經濟優勢——乃至壽命。

您已閱讀41%(506字),剩餘59%(7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