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

美國
馬斯克能否實現「減赤」壯舉?

周浩、孫英超:減稅會帶來多大的財政負擔?僅僅維持現有狀況,川普可能就需要解決每年高達幾千億美元的新增財政缺口,減稅空間並不充裕。

爭鳴:赤字替代與貨幣演化

胡月曉:赤字和赤字貨幣化,兩者都不是洪水猛獸。爲了貨幣和信用體系的正常運轉,現代經濟體系需要赤字和保持相當的赤字規模。

忘記MMT吧,赤字貨幣化與直升機撒錢有什麼不同?

何曉貝:央行長期持有大規模國債、央行向政府提供直接融資、 以及「直升機撒錢」,都不能於與央行爲政府赤字買單的「貨幣化」混淆起來。

華盛頓愛上預算赤字

放鬆財政政策的趨勢標誌着經濟思維出現一代人以來最大轉變。面對低利率和低通膨,政界人士變得不那麼擔心鉅額預算赤字。

爲避外匯危機 巴基斯坦擬向海外僑民和中資募款

外匯儲備降至僅114億美元之際,巴基斯坦希望向海外僑民發行美元債務,併發行人民幣「熊貓債券」,以避免向IMF求援。

蘋果
爲何蘋果公司對美國出口的貢獻是零?

邢予青: 蘋果在海外銷售的產品,只增加中國出口卻對美國出口毫無幫助;目前貿易統計方法已經過時,不適合以全球價值鏈爲基礎的貿易形態。

習特會:中美的定調之旅

徐瑾:中美會談結束,2535億經貿大單出臺之時,恰好是中國電商競爭劇烈的「雙十一」,到底是買方精明還是賣方精明呢?

「亂紀元」的投資邏輯

程實:未來的經濟世界已和市場所熟悉的過去全然不同,身處經濟「亂紀元」,投資更需「不念過去,不懼未來」。

歐洲

什麼是提高利率的捷徑?

新經濟思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特納:我們應當迅速回到較高的利率,以去除對高槓杆的危險補貼。爲此,應暫時擴大財政赤字,資金缺口由央行印鈔來填補。

警惕「雙赤字」國家

瑞銀財富管理全球投資主管海菲爾:新興市場越發將經濟成長寄望於外國資本流入,就意味著壓力時期的資本流出會格外痛苦。財政和經常賬戶均呈現赤字的國家發生這種風險的可能很大。

債務
私企創新需要政府助力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授馬祖卡託:那些由創新拉動成長的國家,不僅會爲創新提供教育、培訓和基礎設施撥款,還會積極向創新者提供直接支持。

共和黨
「大衛·斯托克曼現象」

曾擔任里根政府預算辦公室主任的前衆議員大衛·斯托克曼,是美國經濟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堅決支持里根政府的大減稅,但在離開政府後,他開始抨擊里根和後來共和黨人的經濟政策。這是什麼情況?最近,他出了本長篇巨幅而晦澀的書,批判主流經濟學界和政界,經濟學家布魯斯·巴特利特講述了「斯托克曼現象」的前因後果。

莫因政治僵局看扁美國

哈佛教授薩默斯:縱觀美國歷史,分歧和緩慢變化堪稱常態。從擺脫金融危機到能源革命,從歐巴馬醫改到接受同性婚姻,過去5年美國成就不少。

赤字
誰也不願吞下妥協

魯比奧代表共和黨回應歐巴馬的國情咨文,不料卻因在電視鏡頭前喝水而大火。如果總統和國會不做出行動,3月1日起政府預算將在10年內削減1.2兆美元
比起去年,兩黨的立場可有變化?

歐元區
先解決收支平衡危機

FT專欄作家明肖:歐洲的當務之急是先解決收支失衡危機,而不要寄望於歐洲人樂於浪費時間討論的陳腐話題:制度性改革和結構性改革。

財政
一味平衡財政赤字有害無益

FT專欄作家布里坦:國家預算在宏觀經濟層面的目標應當是幫助平衡經濟發展,英國財相將國家預算與「有償付能力的家庭」相比較是大錯特錯。

用激進政策推動英國經濟再平衡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英國必須消滅外資和企業部門的結構性盈餘,降低結構性經常賬戶赤字和企業財務盈餘,才能實現預期目標,即擴大出口,加大投資。

FT社評:美國必須避免跌下財政懸崖

美國「財政懸崖」的規模接近5000億美元。減支規模如此之大,雖然很可能使公共債務水準得到控制,但會以經濟陷入新一輪低迷作爲代價。

企業劫持英美政府

FT專欄作家普倫德:在政治辯論上,美國、英國和日本的都漏掉了最根本的一點,即在這些國家,政府都已遭到公司部門的劫持。

預算僵局或拖累美國陷入雙底衰退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美國經濟明年將收縮0.5%。若到2013年1月1日,美國兩大黨還不能在預算問題上達成一致,那將嚴重危及美國的經濟成長。

被誇大的中國投資數字

儘管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鉅額投資計劃,但知情人士表示,這些數字其實是對他們希望從境外、國有及民營企業乃至中央政府吸引到的投資所作的樂觀預測,而非地方政府本身在未來幾年計劃支出的金額。

FT社評:歐蘭德的難題

通過對富人和大企業增稅,法國總統歐蘭德兌現了大選期間向選民許下的承諾。但這些舉措遠遠無法填補法國的財政缺口。降低公共部門支出雖然敏感,但不可避免。

英國緊縮政策不管用

英國前財相達林:兩年前,英國聯合政府就承諾消除結構性赤字,但我們看不到任何進展。英國聯合政府似乎不知道如何才能拉動經濟成長。

薩默斯玩轉經濟「危機」

本文作者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葛倫·哈柏德

歐巴馬提出增稅新計劃

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他的減赤計劃的核心是,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富人所承擔的稅率應與中產階級相仿。白宮將該計劃稱爲「巴菲特規則」,因爲億萬富翁巴菲特曾聲稱自己的稅率比祕書的更低。

推動全球復甦需要政治勇氣

英國、加拿大、南非、新加坡、澳洲財長:世介面臨信心危機,這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障礙。爲此,各國必須拿出政治領導力和勇氣。

美國兩極化堪憂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很難想像美國茶黨活躍分子會與民主黨人一起分享墨西哥捲餅、甚至是熱狗。雙方看上去截然對立,壓根兒沒有攜手締造和平的興趣。

中國政府也有債務問題?

FT駐京記者吉密歐:標普下調美債評級後,新華社發表了措辭尖銳地批評美國「借債成癮」。中國中央政府公佈的債務與某些發達國家相比,也確實微不足道,但中國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機後卻因大舉興建基礎設施而積欠了鉅額債務。

美國需要大動作

前美國財政部長顧問拉特納:「小打小鬧」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美國需要啓動專業教育和再培訓計劃,並鼓勵有競爭力的行業,同時必須捨棄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