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債務

私企創新需要政府助力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授馬祖卡託:那些由創新拉動成長的國家,不僅會爲創新提供教育、培訓和基礎設施撥款,還會積極向創新者提供直接支持。

有關緊縮——以及公共赤字、國家債務與成長之間的關係——的辯論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除非國家瀕臨債券市場崩盤,否則債務規模或者赤字規模的重要性不及納稅人實際上在資助什麼活動。如果這種支出支持那些通過提高生產率和創新加快經濟成長的領域,例如教育、技能、研究和新技術,那麼與效益不高的支出相比,債務佔經濟產出的長期比率可能較低(而且政府有望處於更好的狀態)。

實現創新拉動的成長的國家,不僅爲創新創造了條件(爲教育、培訓和基礎設施撥款),也不僅通過爲基礎研究撥款,修正了市場失靈。它們還積極向創新者提供直接支持。即使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美國也是如此。IT革命並不是在聯邦政府袖手旁觀的情況下發生的。美國政府曾支持微晶片和網路,近年又支持納米技術和生物科技。對這些領域的資助都通過公共機構進行,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這種支出之所以奏效是因爲它「以任務爲導向」:政府挑選創意,然後提供支持——從把太空人送上月球,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當政府擁有足夠充足的預算有能力完成任務時,聘用優秀人才和追求遠大抱負就變得更爲容易,就像當年DARPA對網路的支持那樣。在美國能源部旗下的研究機構——美國能源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E)——工作,就像在谷歌(Google)工作一樣酷。難怪美國能源部最近由一位曾獲得諾貝兒獎的物理學家執掌。

您已閱讀38%(690字),剩餘62%(11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