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忘記MMT吧,赤字貨幣化與直升機撒錢有什麼不同?

何曉貝:央行長期持有大規模國債、央行向政府提供直接融資、 以及「直升機撒錢」,都不能於與央行爲政府赤字買單的「貨幣化」混淆起來。

歷史上實施過大規模 「赤字貨幣化」的國家很多,幾個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例子,最終都陷入惡性通膨甚至政權更迭。之所以這個議題在近期能在引起廣泛爭論,一個重要的背景是發達國家應對疫情采取了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和前所未有的財政紓困政策。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衝擊,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都不可避免將大幅提高,因此國際上也有學者在探討「貨幣化」政策(monetize deficit/monetary financing)的可能性。一些國際知名學者,包括Gali(2020), Blanchard and Pisani-Ferry (2020), Gürkaynak and Lucas (2020),都建議央行(主要針對歐洲中央銀行)對政府的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支出進行貨幣化(monetized)。在此背景下,一些國內學者也認爲中國也應當實施「赤字貨幣化」。

值得注意的是,IMF前首席經濟學家Blanchard等學者提出的「貨幣化」都是其實對應的是貨幣政策中的「直升機撒錢」,與中國的語境下討論的赤字貨幣化有顯著區別。事實上,央行長期持有大規模國債、央行向政府提供直接融資、 以及「直升機撒錢」,都不能於與央行爲政府赤字買單的「貨幣化」混淆起來。 

首先,有觀點認爲發達國家實施的QE是央行間接幫助政府部門融資,是廣義的財政赤字貨幣化。如果壓低市場長期利率能被定義爲 債務的「貨幣化」, 那麼QE購買 MBS 和企業債,也相當於向房地產部門或者企業部門提供債務的貨幣化。但事實上,貨幣政策作爲一個總量政策,無論是利率的調整還是通膨的變化,都是影響整個經濟體的而非針對經濟體中的某個部門。只是國債利率作爲一個經濟體中的無風險利率基準,通常被央行用作貨幣政策操作的對象。日本央行實施的「收益率曲線控制」與QE的做法類似,只是由於日本央行持有的國債比例達到日本國債餘額的60%,有能力鎖定長期國債利率而已。如果央行永久性地持有這些國債—— 一批國債到期後即購買新的一批國債以保持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永遠不收縮,就接近於央行爲政府提供赤字融資。但注意這僅僅是「接近」,因爲即便政府發行永續債讓央行持有,也不一定是赤字貨幣化——除非是零利率的永續債。

您已閱讀36%(907字),剩餘64%(16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