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財富管理

「亂紀元」的投資邏輯

程實:未來的經濟世界已和市場所熟悉的過去全然不同,身處經濟「亂紀元」,投資更需「不念過去,不懼未來」。

「過去決定未來,現在決定過去」。過去八年,全球經濟經歷了「銀行危機——債務危機——貨幣危機」的完整循環,美國、歐洲和新興市場先後作爲危機震心而遭遇挑戰;時至現在,這場危機造成的短期衝擊還未徹底消散,長期影響也纔將將顯現,經濟政策漸近瓶頸,全球經濟秩序和政治生態則日顯混亂;展望未來,混亂和失序將成爲常態,全球經濟運行機理和治理結構正發生深刻改變,一些新變化正在發生,並引領新趨勢的醞釀和形成。未來的經濟世界,已經和市場熟悉的過去全然不同,但又暗藏着金融演化的內在邏輯。身處宏觀亂紀元,面對世界新開始,投資更需「不念過去,不懼未來」,順勢而爲,應時而變。

亂紀元是雨果獎科幻著作《三體》中提出的一種星體運行狀態,意指晝夜季節無規律更替、不可預測的階段。當下全球經濟,恰處於這樣一種亂紀元。亂紀元之亂,體現在五個維度:

第一,標誌性的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2016年,英國退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政經領域小機率事件頻繁發生,傳統意義上的非理性選擇不再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第二,經濟指標的長期關係異常脆弱。美元走強伴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震盪上行,大類資產價格的週期性輪轉漸趨滯澀,經濟體系的運行不斷逾越傳統規律的約束。第三,宏觀與微觀的脫節日趨嚴重。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不易察覺的微觀崛起,微觀變化往往難以在宏觀數據中得以體現,例如中國經濟2016年下半年起出現的宏微觀脫節就對趨勢資訊產生了模糊效應。第四,經濟和金融的背離不斷凸顯。美國經濟復甦邊際力度持續下降,美股卻不斷創出新高;全球實體經濟依舊羸弱,金融市場卻較爲活躍,金融市場表現往往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第五,市場認知和政策理念愈發有悖於傳統模式。2016年以來,市場預測不斷發生系統性錯誤,共識很容易成爲共同的錯誤認識,而宏觀經濟學對現實的解釋力和對政策制定的貢獻度都持續下降,美國和中國學界也都出現了爭論和反思的熱潮,傳統的經濟思維範式正在質疑和挑戰中緩慢更新。

您已閱讀37%(806字),剩餘63%(13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