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的正確路線是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似乎給出了自相矛盾的回答。IMF在其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呼籲保持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成長,但在其《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又警告寬鬆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金融不穩定、進而阻礙成長。實際上,最好的政策是印鈔並提高利率。這聽起來相互矛盾,其實不然。
全球經濟正受困於數十年來民營部門過度信貸擴張產生的後遺症。1950年,發達經濟體私人信貸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爲50%;到了2007年,這一比值上升到17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家庭和企業開始努力償還自身債務。這抑制了消費和投資,而且伴隨著稅收收入下滑和社會支出成長,產生了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因此,似乎有必要平衡公共部門的收支,但這樣做進一步抑制了經濟成長並使去槓桿化變得更加困難。公共及民營部門債務與GDP之比實際上已從5年前的170%升至如今的200%。需求疲軟已導致所有主要經濟體的通膨都低於目標水準。
經濟學家們對是何導致我們當前的困境看法一致,但對如何走出困境卻有著彼此不同的看法。一些經濟學家,比如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和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主張實施更加寬鬆的財政政策。減稅或增加公共支出是刺激需求的最有效方式。用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話說,它是一劑直接「注入收入流」的針劑。但是,這條走出衰退的路徑將進一步擴大公共債務。它似乎是一條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