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

基金
中國成爲世界第五大基金註冊地

今年首季度,中國超越法國、英國、日本和澳洲等老牌資產管理市場,在世界基金資產中的佔比升至4.1%。

中國需要改革金融業促進經濟轉型

劉珺:如果要在不造成太大混亂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向消費的轉型,重塑企業融資結構以及改革銀行體系至關重要。

2019:金融科技將走向何方?

張彧通:金融科技面臨金融與科技兩方面的強監管,這種監管態勢對於金融科技企業提出了相當嚴格的要求。

P2P貸款
中國網貸行業迎來大洗牌時代

中國P2P貸款機構預計,未來12個月期間其數量將從1500多家驟降至50家左右。很多業內高階主管已被禁止出境。

謝清海:中國有誕生世界級資管巨擘的土壤

惠理創辦人稱,中國如今具備類似美國1950年代的條件,十年內將有5至10家中國資產管理公司成爲世界級巨擘。

中國「監管風暴」衝擊對沖基金業

中國對債務的打擊衝擊了國內新興的對沖基金業。債券市場熊市促使銀行撤回先前存放於外部債券管理公司的資金。

長城資產邀請多家銀行競爭其香港IPO承銷業務

曾負責接手中國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該公司將在明年赴港IPO,成爲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壞銀行」。

中國
FT社評:中國放寬外資參與金融業限制值得歡迎

中國放寬對金融機構外資所有許可權制可以促進專業精神,加強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併爲境外機構提供一些真正的機會。

如何修理中國的金融體系?

普拉薩德:金融改革必須確保更多的信貸流向服務業以及中小企業,並讓成長模式擺脫對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依賴。

中國遏制影子銀行業引發市場動盪

中國正在遏制影子銀行業活動,擔心違約增多將會引發恐慌並破壞銀行體系穩定,但這種打擊造成了市場動盪。

中國努力平衡防風險與保發展

近來,中國政府加大了防範金融風險的努力,但也明白整肅力度過大可能釀成債務危機或導致GDP增速急劇下滑。

中國穩步邁入國際體系

中國監管機構最近掀起的「監管風暴」代表著中國與國際體系接軌的努力,儘管這些努力是逐步小幅推進的。

超越歐元區 中國銀行體系成爲世界最大

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去年底達到33兆美元,歐元區爲31兆美元,美國爲16兆美元,日本爲7兆美元。

中資再度盯上葡萄牙銀行業

民生金融控股公司加入收購Novo Banco股份的候選人名單,而復星實業股份公司可能入股葡萄牙最大上市銀行BCP。

金融資訊不可靠困擾中國經濟

金奇:在中國,有償新聞和盲目樂觀的信用評級削弱了金融資訊的可靠性,這轉而加劇了資本錯配並拖累了經濟。

民間投資爲何告急?

鍾正生、張璐:穩定民間投資政策信號頻頻釋放,源於民間投資增速急劇滑坡。總投資穩健的背後,是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的「冰火兩重天」,三方面因素導致這一局面。

誰爲你理財?

聶方義:具備一定的理財知識,有助於你判別理財顧問的建議是不是適合你,而這既是對你自己負責,更是對你的家人和家庭的未來負責。

中國壞賬銀行運作方式再受質疑

中國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正悄悄購買不良債務,使其不致毒化整體金融體系。但這些壞賬銀行是精明的困境資產投資者,還是暗中爲國有銀行紓困?

e租寶
從e租寶事件看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

安邦諮詢:e租寶事件只是中國網路金融野蠻發展的一個最新表現。中國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並採取更多措施規範民間融資借貸活動。

中國股市大跌殃及亞洲市場

不久前,亞洲各地市場還在傾向於密切追隨華爾街的腳步。然而,中國股市令人震驚的新年熊市開局卻讓投資者始料未及。市場人士不得不轉而加緊研究中國與鄰近經濟體之間的關聯。

香港
分析:香港與內地的投資透明度

在外匯鉅虧事件中,原中信泰富幾位董事可能涉及誤導公司股東,香港相關部門從7年前開始調查,至今還在審理之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內地,劇情或許大不一樣。

中國應加緊確立新的政策性基準利率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今後需要著力推進兩件事:一、建設發達的貨幣市場;二、積極探索並儘快形成中國自己的基準利率。

中國壞賬問題不會消失

FT國際金融首席記者桑曉霓:外國投資者希望中國用理性的資本主義方式處置不良債務。然而,如果這意味著破產和裁員,不清楚中國政府敢不敢邁出這一步。

中國擴大小企業和農村信貸

中國國務院著手建立省級再擔保機構,由其加強信貸擔保機構的資金後盾。此舉突顯中國政府承認小企業和農村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解決就業問題方面。

中行擬在亞洲擴大業務

在中國境外,中行在商業上一直比不上一些大的亞洲競爭對手。然而,中行最近的行動表明,它想改變這一局面,而現在可能正是大好時機。

中國央行注資國開行暴露出什麼?

安邦諮詢:中國央行注資政策性銀行,反映出當前中國政府繼續擴張信用的趨勢,若持續下去,會對未來中國經濟埋下長期通膨壓力隱患,並可能製造更多壞賬。

還原327
國債期貨風險事件中的最終贏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改革初期,中國證券市場是從「放權讓利」開始起步的;改革30多年後,某些政府部門卻以「集權爭利」運轉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家長式控制非長久之計

在危機中,家長式控制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中國政府繼續廣泛而直接地干預金融資源配置,股市和其他投資領域的資產蒸發就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