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金融資訊不可靠困擾中國經濟

金奇:在中國,有償新聞和盲目樂觀的信用評級削弱了金融資訊的可靠性,這轉而加劇了資本錯配並拖累了經濟。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國浩如煙海的習語處處充滿了對書面文字可靠性的敬意。但這個3000多年前就開始在甲骨上刻字的國家如今發現,自身已受困於危險的資訊鴻溝。

金融資訊可靠性的全面崩潰正在加劇資本錯配,後者正是中國經濟效率下滑、公司債務水準急升的根源所在。例如,想像一下,假如一家中國金融機構考慮向一家公司放貸,它可能會怎樣設法找到關於這家公司的準確資訊。作爲首選,它可能會求助媒體報導。這樣做可能被證明是欠缺考慮的。這家機構找到的文章可能已經受到了「有償新聞」——在新聞發佈會上將現金裝入信封塞給記者以換取正面報導的做法——的左右。這種做法在中國如此普遍,以至於一家中國公司開發了一款類似Uber(Uber)的應用,以提高這個有償新聞產業的效率。這款名爲「找記者」的應用可以讓企業與劃分好不同等級的待命記者建立聯繫。

Uber用戶爲一輛真皮內飾的賓士(Mercedes-Benz)轎車支付的費用肯定比一輛本田雅閣(Honda Accord)要高,同樣,「找記者」這款應用也列出了不同的收費標準:「普通」作者寫稿(1個管道發佈),收費1000元人民幣;「中級」作者寫稿(5個管道發佈),收費3000元人民幣;而支付8000元人民幣可以享受高級服務——由「資深」作者寫稿並保證在25個管道發佈,其中4個爲知名管道。

您已閱讀37%(549字),剩餘63%(9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