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看衰中國」的評級機構是否靠譜?

錢軍:評級機構對公司債券評級相對最準確,對無法收費的主權信用,其評級值得信賴嗎?國際市場又爲何在意?一季度數據出爐後,或應改改對中國的負面展望。

三月,中國一連收到了兩大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的「負面」展望報告,市場隨之譁然。中國政府以及公司的融資成本,尤其是從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成本,也可能會因此增加。目前惠譽仍維持對中國信貸評級前景的「穩定」評級,惠譽給予中國評級爲A+,低於其他兩大評級機構。因此,儘管惠譽給出前景穩定的展望,但事實上他們對中國的評估更爲苛刻。

先前,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用「我們不care」給予回應。那麼,對於這些看衰中國的評級機構,國際市場爲何如此care(在意)?他們到底有多靠譜?中國又是否需要care呢?

衆所周知,信用評級在固定收益類債券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大多數情況下,固定收益債券的波動性相對於股票要小很多,其核心風險就是對發行主體的破產風險的評估,而評級公司的重要性就是能爲投資者提供一整套針對破產風險的評估體系和分析結果。

您已閱讀8%(361字),剩餘92%(42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