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

信用評級沒那麼重要

FT專欄作家凱:只要沒有政治動盪或全球衝突,一個理性的人不會擔憂英國等發達國家政府違約。若世界真的大亂,也還有很多其他事要先操心。

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的顧問詹姆士•卡維爾(James Carville)曾說,如果他能夠轉世,他就會選擇變成債券市場:這樣他就可以恫嚇任何人。

這種恫嚇的現實幾乎是毫無疑問的。2010年英國大選宣言中,保守黨列出了「英國的一系列經濟基準」。排在首位的是:「我們將捍衛英國的信用評級」。據報道,第二年,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總統告訴他的助理「如果法國丟掉了AAA評級,我就完蛋了。」幾天之後,法國就丟掉了這個地位,幾個月之後薩科吉果然在大選中落敗。

主權信用評級應該是反映一個國家政府債務違約的可能性。那麼英國和法國有可能會違約嗎?這些國家的政府應不應該在意穆迪(Moody’s)、標普(Standard & Poor’s)或者債券交易商的看法?

您已閱讀27%(345字),剩餘73%(9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