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

波音
波音是否做足了工作來避免信用評級降至垃圾級?

波音宣佈開啓新一輪融資。在其最大的工會罷工期間,該公司每月估計要燒掉10億美元。

波音
罷工影響生產,波音面臨現金短缺

波音財務長韋斯特告訴投資者,勞資糾紛將推遲按時實現737 Max產量目標的時間。

萬科
萬科遭穆迪下調評級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違約潮中,具有部分國資背景的萬科先前一直保持投資級評級。

紐約社區銀行遭穆迪下調評級

穆迪將該地區性銀行下調爲垃圾級,導致其股價進一步下跌。

穆迪警告聯邦政府關門將影響美國債務評級

美國政府最早可能於本週日關門,數百萬僱員將被迫休假,聯邦政府部分部門也將停擺。

軟銀
軟銀財務長抨擊標普沒有上調軟銀評級

在軟銀旗下的安謀上市融資50億美元后,分析師曾預計軟銀的信用評級將上調。

法國財長承諾削減開支以使法國財政重回正軌

本月早些時候,法國勉強躲過了標普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

華爾街:美國面臨自2011年以來最危險的債務上限之爭

摩根大通和高盛擔心,導致美國信用評級下調的衝突會再次上演。

惠譽下調英國信用評級展望

惠譽警告稱,無資金支持的減稅可能導致中期政府赤字大幅增加。

寮國
寮國債務違約風險上升

寮國成爲繼斯里蘭卡之後,在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後最新一個面臨嚴重財政壓力的亞洲國家。穆迪下調了對該國的評級。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信用評級下調次數創下紀錄

2021年,穆迪、惠譽和標普分別將中國開發商的評級下調了43、54和30次,相比之下2020年爲6、12和11次。

中國企業債券評級下調數量增多

2021年頭4個月,中國有366隻債券遭下調評級,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爲了鼓勵及時披露風險,監管機構正在施加壓力。

華融
惠譽下調華融評級

在華融宣佈再次推遲發佈財報一天後,惠譽將華融的發行人評級從A降至投資級中的最低檔BBB。

違約潮下中國評級機構不願下調國企評級

自上月永煤違約以來,在逾5000家被中國國內評級機構評定爲AA級及以上的中國企業中,只有5家被下調評級至AA級以下。

地方債
中國評級機構密集上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評級

自今年1月以來,中國評級機構已上調100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用評級。分析師警告稱,此舉可能導致一波違約潮。

義大利
惠譽將義大利主權評級下調至距垃圾級一步之遙

惠譽將義大利信用評級下調至「BBB-」,稱這反映出全球新冠大流行對義大利經濟和主權財政狀況造成的重大影響。

香港
穆迪下調香港信用評級

穆迪以香港政府對數月來的抗議活動應對緩慢低效爲由,將香港信用評級從Aa2下調一級至Aa3。

地方債
標普下調7家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評級

過去10年裏,中國地方政府利用這種預算外工具爲基建項目融資,這種做法引發了全球監管機構和中國財政部的警告。

中國信用利差達到近兩年最大水準

先前新的法規削弱了一個長期假設,即與中國地方政府相關的債務帶有隱性擔保,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出現違約事件。

中國科技公司信用評分系統面臨監管博弈

中國央行擔心,騰訊和阿里巴巴成立的「社會信用」評分體系將被用作行銷工具,銷售包括高風險投資在內的產品。

海航
標普就海航「激進」融資發出警告

該評級機構下調海航的「集團信用狀況」。這並非正式的信用評級,但它意味著海航信用水準深陷「垃圾」區間。

萬達
標普將萬達商業地產信用評級降至垃圾級

標普將萬達商業地產的評級從BBB-下調至BB,因擔心該集團在出售全部酒店資產組合後,將失去用於償債的現金流。

香港
香港失去標普AAA信用評級

先前標普剛剛下調了中國內地的主權信用評級。標普指出,香港與內地經濟金融聯繫緊密,香港的評級不可能與內地完全脫鉤。

亞洲

萬達
標普將萬達商業地產列入信用評級負面觀察名單

標普表示,萬達轉讓酒店和文旅項目給銷售額造成的損失將超過減債帶來的好處,而且這筆交易損害了公司的穩定性和知名度。

社會

FT社評:中國真正的信用風險在影子金融

中國金融系統內在的風險主要來自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違反監管規定的行爲,它們從影子金融領域獲得了可觀收益。

中國批評穆迪調降主權信用評級

中國財政部稱,穆迪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政府深化改革和擴大需求的能力。

穆迪將中國信用評級下調至A1

穆迪給出的理由是,它預期隨著債務的上升,未來幾年中國的財政實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

穆迪
信用評級機構:金字招牌從閃光到蒙塵

夏春:近年評級機構被責令採取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對待被評級標的,並與評級諮詢服務脫鉤,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但是,評級機構重獲市場信任並非朝夕之事。

中國顯現信用評級被全面調降的跡象

安邦諮詢:穆迪調降中國主權信用展望和部分企業評級展望,不僅將增加中國企業的國際融資成本,更進一步打擊了國內外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BIS
評級機構「並未歧視」新興市場國家

國際結算銀行的兩位學者認爲,評級機構並未通過不公平地給予新興市場國家低於發達國家的信用評級,而系統性地歧視前者。但也有人質疑他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