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評級

不必非難信用評級機構

Lex專欄:人們不應忘記信用評級機構對危機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但任何人都不應因報出了令人不快的真相而受到懲罰。銀行業應該把精力放在正事上。

「不殺報信者」的觀點可以追溯到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古希臘劇作家——譯者注)的戲劇。信用評級機構或許可以體會到其中的諷刺意味。自兩年前希臘危機爆發以來,信用評級機構因發出主權債務警告而遭到政客們的抨擊。然而,現在部分銀行家也參與進來,齊聲要求改革評級機構。上週一,穆迪(Moody’s)給義大利26家銀行的評級最多調降了四級。銀行對此感到不滿,並暗示,應該對向大型評級機構披露的資訊加以限制,以使評級行業的新加入者更容易展開競爭。

正如諸多改革評級行業的想法一樣,限制資訊的想法似乎也考慮不周。限制披露數據將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評級機構的立場更加保守,產生質量更爲低劣的評估。這對債券發行方沒有什麼幫助。當然,讓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穆迪和惠譽(Fitch)面臨更多競爭是值得歡迎的,因爲這幾家機構在西方市場上把持著95%以上的評級份額。不過,這要取決於解決「誰來付費」的問題——是發行方付費還是投資者付費——以及設計出能夠賦予評級機構足夠獨立性的模式。監管機構能否發揮重要作用還是個問號:銀行業一直在批評布魯塞爾方面擬實施強制性評級輪換制的想法,它們認爲此舉存在把發行方進一步推入評級機構懷抱的風險。

評級機構的記錄很糟糕:人們不應忘記它們對危機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要求進一步披露這些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確有一定的道理。按照《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資本金規定、要求儘可能降低對外部評級依賴的做法,則更加可取。但是,任何人都不應因報出了令人不快的真相而受到懲罰。惠譽斷定,全球大型銀行還需要5660億美元才能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的標準。這及時地警告人們,銀行業還有很多工作要走。最好是把精力放在這上面,而不是去抨擊評估者。

您已閱讀95%(738字),剩餘5%(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