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央行

中國央行注資國開行暴露出什麼?

安邦諮詢:中國央行注資政策性銀行,反映出當前中國政府繼續擴張信用的趨勢,若持續下去,會對未來中國經濟埋下長期通膨壓力隱患,並可能製造更多壞賬。

近日,一則關於中國央行追加註資政策性銀行的報導引起廣泛關注。據《財新》報導,中國央行已分別追加註資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480億美元、450億美元;中國財政部則注資農業發展銀行(農發行)1000億元人民幣(約160億美元)。據報道,目前中國央行共向政策性銀行注資155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624.88億元,按21日匯率6.2096計算),央行向政策性銀行注資金額接近兆元。據《財新》報導,中國央行對於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的注資,均通過外管局投資平臺梧桐樹投資平臺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梧桐樹公司)。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11月,註冊資本1億元。梧桐樹公司第一次浮出水面,緣於成立於去年12月的絲路基金。中國外管局以外匯儲備通過梧桐樹公司出資65億美元,成爲絲路基金第一大股東,中投公司、進出口銀行、國開行旗下的國開金融則分別出資15億、15億和5億美元。

這並不是中國央行首次對政策性銀行進行注資。據報道,中國央行先前已通過外匯儲備委託貸款債轉股的方式曲線注資國開行、進出口銀行。據悉,截至2014年末國開行註冊資本爲3067億元,股東是財政部、中央匯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三家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爲50.18%、47.63%和2.19%。而在此次中國央行對國開行進一步注資後,央行將一躍成爲國開行的第一大股東,財政部則變爲第二大股東。

中國央行會對政策性銀行進行注資也有政策依據。中國國務院今年4月公佈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改革方案,其中實質性內容之一就是對前述三家機構補充資本金、提升資本實力、強化資本約束機制。

您已閱讀42%(684字),剩餘58%(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