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新常態」下的中國央行轉型

中國社科院餘永定:2008年宏觀經濟學的失敗在於,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複雜細節缺乏瞭解,而市場人士又未能對決策者發出必要警告,中國可以從中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編者的話】本文爲《再造央行4.0——新常態的中國金改頂層設計》序言,FT中文網獲得授權獨家刊出,原文有編輯刪節。

我以極大興趣認真拜讀了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鄧海清、陳曦博士(編注:以下亦稱作者)所著《再造央行》。該書從中國金融市場的現實出發,深入思考各種金融現象(或亂象)背後的邏輯,通過大量的經濟、金融數據的佐證,得出不少具有創見的結論,並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央行在新常態下的轉型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作者認爲,在中國經濟由「舊常態」進入「新常態」,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的大背景下,中國央行貨幣政策需相應調整。該書歸納了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四個重要變化。第一,五大週期(經濟成長週期、通膨週期、地產泡沫週期、外匯佔款週期、資金成本週期)的同步性弱化。第二,經濟成長範式由基建+房地產投資驅動轉變爲創新+投資驅動。第三,房地產去泡沫化,房價趨於平穩。第四,人民幣匯率進入均衡區間。

您已閱讀11%(389字),剩餘89%(32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