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應加緊確立新的政策性基準利率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今後需要著力推進兩件事:一、建設發達的貨幣市場;二、積極探索並儘快形成中國自己的基準利率。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行業的一場深刻變革,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中國在2015年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放開了存款利率限制。不過,放開存款利率上限並不是完成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全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還有另外的重要任務,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機制,完善人民幣利率形成機制,運用基準利率手段實行間接金融調控,都是下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

根據國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利率市場化實現後,信貸利率的決定是與貨幣市場的利率行情掛鉤的,兩者相互影響。商業銀行決定存貸款利率時,不僅依靠對信貸市場的把握還必須考慮到貨幣市場的利率行情。中央銀行則通過調整基準利率來影響金融市場,特別是貨幣市場的短期利率水準和金融機構的信貸成本,進而影響長期利率走勢並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這個經驗意味著,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今後需要著力推進兩件事情。

一是建設發達的貨幣市場(包括準備金頭寸、支付體系結算、銀行間拆借、短期票據和短期國債以及在開放條件下的外匯買賣和拆借等等),允許更多符合條件和規範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貨幣市場,並在貨幣市場與信貸市場之間進行和從事套利業務。當貨幣市場高度發達時,貨幣市場利率行情會對普通商業銀行的信貸利率有重要影響。如果信貸市場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生了差別,那麼,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有條件的企業等都可在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套利交易,從而促使它們之間的利差縮小。這些套利活動的存在,是中央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實現後通過利率工具影響全國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走勢的必要條件,是促使市場利率走向全面均衡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利率市場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這種套利活動,各個金融市場和環節之間正常的利率傳導將受到阻斷。

您已閱讀42%(723字),剩餘58%(9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