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金融體系

如何修理中國的金融體系?

普拉薩德:金融改革必須確保更多的信貸流向服務業以及中小企業,並讓成長模式擺脫對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依賴。

將於今年秋季召開的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會決定中國今後5年的政府領導層和政策框架。隨著大多數改革和政策改變在這種關鍵事件之前擱置,上週召開的一次重大金融工作會議就成爲我們窺視中國政府經濟改革方式和意圖的指引。

似乎令人振奮的是,最高領導層明白金融業改革的重要性,但會議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決定令人擔憂。即便在金融業變得對經濟更加重要之際,金融風險還在日益增加,考慮到這一點,中國需要根本性的改革,而非修修補補。中國領導層似乎不願正面應對這個問題,這提升了引發可怕後果的可能性。

中國儲蓄了大約一半的年度產值。爲這些資源提供媒介作用的金融體系由不稱職的銀行體系主導。因此這些資源一直被不當配置到無效投資上,這些投資代表著迅速降低的生產率,幾乎創造不了多少就業崗位,並造成巨大的浪費。更糟糕的是,依賴這種靠信貸融資的投資來提升成長導致風險累積,因爲潛在的壞賬逐漸增加。

您已閱讀26%(382字),剩餘74%(10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