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2025,中國電商行業的分水嶺時刻

陳白:過去幾年的平臺經濟模式創新紅利已經來到尾部,要突破天花板,電商平臺迫切需要尋找到另外一條道路。

草臺班子:姜萍、楊笠與APP崩潰

劉遠舉:有時候,人還是那些人,但錢和激勵下降後,班子也會草臺化。能力高的人即便留在公司,缺乏激勵,草臺班子現象也會越來越多。

監管
從阿里巴巴訴訟和解看資本市場監管當局的角色

鄭志剛:正是由於美國資本市場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法律訴訟制度近乎 「吹毛求疵」和「不近人情」,纔對公司內部人的道德危機行爲形成巨大的威懾。

跨境電商的成長困境

Jason Li:跨境電商平臺在既有的業務模式上都或多或少面臨成長困難。但「我用你的模式打你,你用我的模式打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阿里
阿里速賣通在歐洲被調查,可能只是個開始

張冬方:在《數字服務法》框架之下,全球速賣通不是第一家接受調查的在線平臺,歐委會對超大型在線平臺的監管也並非僅僅針對中國。

中國網路公司,人到中年

劉遠舉:大型技術公司的員工們感嘆人到中年,只是大型技術公司進入中年的先兆,對中國的網路公司來講,變老是宿命,想變年輕卻很難。

電商
步入後GMV時代,雙11「低價爲王」的傳播大戰

楊方曦:在平臺都開始內卷價格戰的前提下,如何凸顯自身的傳播亮點和核心競爭力,保證商家和品牌的權益,將會是傳播大熱題。

中國聯通是在發起新一輪混改嗎?

鄭志剛: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解讀聯通與騰訊繼2017年混改後開展的新的合作?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民資代表的騰訊等與聯通、移動等國企開展合作呢?

網路
緊跟時代的BAT

周掌櫃:BAT一直是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創新產業的驕傲,也是中國爲數不多具備世界級業務投射能力的科技公司,如今正面對全新的戰略再平衡壓力。

阿里
阿里女員工被侵害,遲來的處理和難治的大公司病

閆曼:新一代年輕人對網路公司抱有很高的期許。然而他們走上社會卻發現,職場還是那個職場,PUA沒有消失,惡臭的酒桌文化更沒有消失。

拼多多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

周掌櫃:本文將從揭祕拼多多產業鏈的真實情況開始,致力於回答三個追問,力求展現多面而複雜的拼多多。

網路巨擘爲何紛紛搭建中臺?

吳緒亮:作爲一種公司內部資源配置方式,中臺戰略一定不會是解決所有組織與戰略管理問題的法寶,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金油」。

蘇寧
蘇寧併購家樂福是零售市場必然走向

陳歆磊、李嘉怡:中國零售業隨著網路紅利降低已進入整合階段,線上占主導地位,而全世界範圍監管機構也開始行動,將最終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2018:網路巨擘突圍之路

傅蔚岡:如果以前網路更多是2C,那麼2B將是今後各大巨擘鏖戰的主場所。這些源於一個現實:網路個人用戶成長已近瓶頸。

企業如何尋找下一個指數型成長機會?

鍾鴻鈞、孫康勇、吳緒亮:成長,是企業成長的終極挑戰。企業在尋找新成長點時,應該從產業鏈的角度來思考。

新零售
新經濟時代:贏者通喫VS贏者分享?

鄭志剛:帶著「贏者通喫」這樣的抽象印象和現實擔心,我開始了新零售之旅。隨著觀察和思考的深入,一些新的印象和判斷逐漸在我的腦海中形成。

電商
網路平臺:連帶責任還是連坐責任?

許可:網路平臺連帶責任的實質是傳統的「連坐」邏輯。據說,我國可能是有史以來的各個國家中,對這一工具的依賴性最強的國家。

電商
電商法中的經營主體應該如何界定?

王軍:立法者當尊重實踐,相信市場的力量,切莫高估自己的認知和規則設計能力,避免用想當然的模式去改造商業,更不要爲商業規劃未來。

阿里現代合夥人制度的歷史痕跡:晉商大盛魁的「萬金賬制度」

鄭志剛:無論幾百年前大盛魁的「萬金賬」還是如今阿里的合夥人制度,遵循的邏輯顯然不是「股權至上」,而是「長期合夥」。

Lex專欄:CDR的影響難以預測

「中國存託憑證」問世後,中國投資者將有機會投資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擘,但他們也需警惕治理權問題和價值陷阱。

生鮮網紅:盒馬鮮生的商業邏輯

荊兵、李夢軍:現今新零售之爭,一方面是資本、技術、流量之爭,但最終還是商業本質之爭,即實現「人、貨、場」的無縫鏈接與高度融合。

阿里
騰訊的電商邏輯

陳歆磊、史穎波:認清騰訊的電商邏輯,也就認清了零售業的未來:在這個邏輯的推動下,零售業的廣泛整合將不可避免。

中國電商的現在和未來

聶日明、高利明:勞動力紅利是中國網路能與美國比肩的最大倚仗,沒了這些勞動力,中國多數網路公司的估值恐怕得減個零。

紅包:社交和金融的融合

蔡凱龍:用戶喜愛的紅包,一定是具有流暢的使用者經驗, 新穎和有趣的紅包入口方式,以及有價值和意義的紅包內容。

亞洲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