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這一本土概念在中國國內網路行業日趨火熱,甚至有人把2019年稱爲中颱元年。近年來,騰訊、阿里、華為、百度、小米、京東、滴滴等國內衆多頭部科技公司紛紛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中臺戰略,並進行相應的技術體系、業務模型或組織架構重整。比如,2019年騰訊成立技術委員會推動「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全面啓動中臺戰略。2018年底百度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打造技術中臺作爲戰略方向之一,同期京東也首次採用「中臺」組織架構。先前,阿里一直倡導「大中臺、小前臺」組織和業務機制,滴滴則致力於構建出行業務中臺等等。
面對中臺之熱,稍有經濟學知識背景的人立馬都會產生這樣的直覺,即作爲一種公司內部資源配置方式,中臺戰略一定不會是解決所有組織與戰略管理問題的法寶,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金油」。用對了,立竿見影,再次啟用組織潛能;用錯了,輕則徒勞無功,甚者適得其反。
那麼,我們不得不深思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從其本源理解「中臺」思想?頭部科技公司爲什麼紛紛搭建中臺?中臺的本質屬性是什麼?中臺與前臺、後臺的理論邊界在哪裏?如何在「對」的發展階段用「對」的方式推出「對」的中臺戰略?
您已閱讀15%(487字),剩餘85%(26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