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

好公司贏在公司治理制度設計

鄭志剛:北大方正、中國海航和中國華融這些知名企業走向破產重整,是這些企業的公司治理制度設計不足以約束內部人的恣意妄爲,治理環節出了問題。

從鋼鐵行業看國企混改走過的這十年

鄭志剛:國企只有引入民資背景的戰投才能實現「實化股東責任」和「形成制衡構架」的混改目的,十年過去,也許改革還在路上,也許改革的其他目的已實現。

中國聯通是在發起新一輪混改嗎?

鄭志剛: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解讀聯通與騰訊繼2017年混改後開展的新的合作?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民資代表的騰訊等與聯通、移動等國企開展合作呢?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未來:從一家「淡馬錫」到N家「淡馬錫」

鄭志剛:企業由以往產業集團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變,表明作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環節和配套措施的國有資本管理體系改革的實施進入到實質階段。

國企混改:基金的「混」能否代替民資背景戰投的「混」?

鄭志剛:什麼纔是真正混改?國企混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是資本社會化,而是轉化經營機制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國企改革:從股份制改造到所有制混合

鄭志剛:一個兼顧民資利益,使民資激勵相容,鼓勵民資積極參與混改的國企改革政策將幫助民資形成未來發展的穩定預期,增強民資投資的信心。

格力股改:走完國企改制的「最後一公里」

鄭志剛:格力股改圍繞國企改制如何走完「最後一公里」,以及如何設計股權結構加強公司控制等,突破了以往固有的模式,開展了積極和有益的探索。

格力控股權受讓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範式的轉變

鄭志剛:如何協調兩種不同來源和構成的「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是國資未來實現從管企業到管資本轉化和切實推進國企混改的關鍵環節所在。

授權放權清單:國企改革開啓「權力迴歸」之路

鄭志剛:授權放權清單印發爲我們理解國企「混」和「改」的關係提供了契機。只有「混」才能放心地「放」;也只有「混」才能實現國企真正的「改」。

國企改革:與其「並」,不如「混」

鄭志剛:「並」只能解決國企改革的一時之痛,想從根本上解決國企經營機制的轉換問題,只能通過「混」來實現。

國企混改:只有「混」,才能「改」

鄭志剛: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踐中能否堅持以「混」促「改」的既定方向。

中國國企改革不能再流於形式

蘇培科: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應嘗試引入優先股改革,以制約國有股一股獨大,爲國企改革提供有益的制度設計。

中國電信業私有化步伐依然太小

近日聯通引入民間資本的舉措,是至少10年來央企「混改」的最大動作,但外界懷疑此舉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聯通的國企屬性。

中國國企改革:回溯、亮點與突破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劉勝軍:思想解放將是決定國企改革命運的關鍵,《指導意見》之後仍有博弈。國企做大做強,有利於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與中國經濟轉型嗎?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企改革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國企改革的「混合所有制」核心是要加強國企營運效益的「混合經營制」,只引入民間資本是不夠的,還應明確界定政府的放權範圍和建立清晰的股權、分工制度。

再次避重就輕的中國國企改革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翁一:對新一輪的中國國企改革,需要運用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目前雖然一定程度上觸及既得利益格局,卻無法避免新利益集團出現,更迴避了根本的行政性壟斷問題。

中國的行政審批該走入歷史了

天則經濟研究所趙旭:目前一般都認爲政府管制太多太嚴,所以改革方向是放松管制、下放權力。其實不然,放權的方向可能是錯的,因爲根本是重塑政府和市場的邊界。

中國國企改革的軌跡與正途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然:若混合所有制改革僅在壟斷國企的非關鍵業務引入少數私有股權,就難以達到打破壟斷、增加競爭的目的,更無法帶動產業升級與經濟成長。

混合所有制改革須謹防侵犯產權

天則經濟研究所張曙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產權改革,但如今中國實行混合所有制需要謹慎,更應防止以國有化爲名侵犯產權的違憲行爲。

企業家
中國企業家沒有「原罪」

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對產權改制的「原罪」質疑,往往混淆了合法與非法併購而來的民企產權,使那些合法出身的民企也同樣處於「秋後算賬」的威脅之中。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中國副總理張高麗在論壇開幕致辭中說,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堅持於法有據,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要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產權和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