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國企改革「雙百行動」的訊息甚囂塵上,給人的感覺是國有企業改革似乎又要大幹快上。但從近些年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進展來看,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國企改革的結果甚至偏離了改革初衷,尤其喊得最兇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結果成了國企、央企之間的「大拼盤」。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股權轉讓、混合發展的模式來制約國有股一股獨大,改變國企低效運營的現狀。但從改革運行的結果來看,前些年各地拿出來搞混改的項目資產質量普遍不高,民資普遍參與積極性不高,還有很多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擔心主動與民營企業發生關係後說不清道不明,索性觀望。最近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在這一輪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爆倉後,迎來了一批新的「趁火打劫」者,很多質量較好的民營企業控股權紛紛落入了國有企業的口袋,當然有少部分是主動「抱大腿」,大部分是迫不得已。目前能拿出錢的可能就剩國資背景的機構了,民營企業大部分處於高負債和高利率借貸,而這輪去槓桿重點去掉的似乎就是這些企業,於是一些大股東出現債務危機的好資產就成了國企爭奪控股的目標。今年以來,各類國資公司成爲A股公司控制權轉讓市場生力軍。據媒體統計,上半年國資擬參與或已完成的控制權交易涉及上市公司16家。從收購方實控人看,3家爲國務院國資委,2家爲地方政府/機關,2家爲中央事業單位,剩下9家爲地方國資委。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實際上最近大量民營上市公司都在與國企談控股權轉讓和流動性拯救的方案,相信今年年底的數據會更驚人。
去槓桿雖然在主觀上沒有「國進民退」和打壓民營經濟的意圖,但通過這輪去槓桿的實際運行結果來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如果對此再不高度重視,很多民營上市公司會被國資國企控股,從而讓積極活躍的民營經濟也陷入國有企業怪圈,缺乏激勵機制會讓很多上市公司再次失去活力,這輪或許一些國有企業在金融「去槓桿」中撿了便宜,但如果經營管理機制不改革的話,國有資本控制的越多,實體經濟的活力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