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

賬期之殤:從製造業到自營電商,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與出路

翁一:賬期公平化是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縮短賬期可釋放被凍結的流動資金,健康的賬期制度亦能促進消費升級。

哇哈哈
宗馥莉辭職風波與娃哈哈集團的治理危機

鄭志剛:此事背後既有宗氏家族從宗慶後到宗馥莉的傳承問題,又有國有資本出資人的角色問題,同時還有既是股東又是員工的職工持股問題。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需修改非公經濟的憲法地位

曹辛:儘管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施了四十多年,民企的發展也已經得到相當壯大,但非公經濟和民企在中國的憲法地位卻顯著低於國營企業。

新東方的轉型與中國民營經濟的韌性

鄭志剛:新東方步入轉型之路給我們正在下行的中國經濟、尤其是那些陷入生存絕境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啓發呢?

中國民營經濟倒退了嗎?

王丹:目前很多產業的「民退」,是因爲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最大,而民營企業在服務業佔據主導。一旦經濟正常化,服務業就會迅速反彈。

民企中誰來制衡膨脹的董事長?

鄭志剛:民企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應該是「既講效率又講成本」纔對,那麼爲何作爲典型民企的恆大會成爲中國經濟的「債務炸彈」?

中國民營企業收賬難

以大企業和地方政府爲首的客戶拖欠應收賬款,導致中國企業回收賬款的時間創下紀錄,並打擊了中國的經濟復甦。

那些棲身於小城的名企

張原峯:低線城市發展較爲成功的企業,從某種程度上更映襯了中國三十年來的快速崛起,特別是製造業的崛起。

民營企業債券的投資迷思

溫凡:對民營企業來說,債券投資者往往也存在類似「信仰」的迷思,傾向於將公司創辦人本身的光環和債券發行人的償付能力聯繫在一起。

疫情之後: 從「國進民退」到「競爭中性」?

劉裘蒂:防控新冠病毒勢必在近期加大中國政府的角色,但長期而言,政府應讓民企在競爭中性環境下推進社會進程。

法治
爲什麼法治是「一階宏觀政策」?

盛洪:產權和人身安全是宏觀經濟的一階變數,稅率和利率是二階變數。一階變數適宜而穩定時,二階變數的作用才能突顯。

中國民企違約考驗政府紓困意願

在經濟成長減速及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工業企業密集的山東省成爲企業違約高發區,而中國政府給予的支持似乎在減弱。

中國從寬處理涉嫌犯罪的民企高階主管

今年前9個月,中國檢察機關對8565人作出不訴決定,對10973名民營企業人員作出不捕決定。不訴和不捕人數同比分別增加42%和24%。

國企改革何以可能?

盛洪:應當進行徹底的國企改革,首先就要去除「國企租」,使國企成爲與其它企業一樣的市場中平等的競爭者。

家族企業擴張經營戰略的風險管理

吳飛、張茜:家族企業管理通常追求的是,在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期望「基業長青」,但實際上這兩個目標很難獲得平衡。

如何改善民營小微融資難

董文卓、鄒強: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如何解決?通過行政性的壓低利率來改善,恐怕是得不償失的選擇,重要的是通過減稅和放松管制。

房地產
馮侖:有著太空夢的地產商

今年60歲的馮侖從萬通退出後,不僅做自媒體、講段子,而且成爲了中國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的擁有者。

「混亂」的中國企業500強評選

姚本:部分中國國內500強上榜企業,其上榜營業收入大幅超過其審計報告,這到底是一場誤會,還是言過其實?

社保
社保不是稅

盛洪:用收稅的形式徵收社保資金,不管叫什麼,實際上是增加了一種「稅」,因爲由國家「強制性徵收」的就是稅。

中國政企關係40年:評價與反思

聶輝華:如何認識過去40年中國改革過程中的政企關係?鑑往知來,什麼樣的政企關係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2018年:中國的「5+1」時刻

榮劍:我提前交出這份「年終總結」,回顧中國在本年度已經經歷的五個重大事件,並對尚未發生、但仍有可能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作出分析。

FT社評:爲「自己人」做點實事

中國民營企業家被告知他們是「自己人」。既然如此,中國領導層應該拆除偏袒國企的架構,確保信貸公平流動,保障民企法律獨立性。

如何讓民營企業家相信政府?

盛洪:涉及到民營企業家穩定預期的制度,就是能約束和制衡公權力不被濫用的制度。「保護產權」要由制度結構來保證。

國企改革大視野:歷史、現實與未來

餘智:中國需要明確國企民企的平等地位,強化相關規則的可執行性,並實行「結構再調整」,允許民企進入所有行業。

困厄中的中國民企希望所在

翁一:在企業瀕臨危困的狀態中,如何維繫公平局面,避免落井下石,充分協調各方利益,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

中國大舉投資于軍工民企

中國在軍民融合政策指導下已調動至少3870億元人民幣(合556億美元)投向民企,用於開發具有軍用潛力的技術。

劉鶴試圖提振中國經濟和股市信心

劉鶴週五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經濟挑戰,並對有時不願支持民營企業的銀行人士提出了批評。但他堅稱,中國將保持穩定成長。

經濟放緩又逢貿易戰 中國民營企業信心低落

中國民營企業主投資意願銳減,傾向於持有現金,他們正在準備應對將因美國貿易關稅而加劇的國內經濟放緩局面。

職工參與私企民主管理,中國官方意圖是什麼?

鄧聿文:官方意圖是通過加強企業職代會和職工董事、監事的制度建設,讓職工參與成爲企業治理機制的一部分。

中國重新強調「自力更生」

習近平上週在參觀黑龍江國營農場期間表示,貿易戰「不是壞事」。中國國家主席選擇在國營農場發表講話並非偶然。

如何看待中國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態度?

鄧聿文:減稅,保護私有產權,平反一些市場反響強烈的民營企業家冤假錯案,消除市場準入壁壘,是需要做的幾件事。

政府份額膨脹,利潤空間將盡

盛洪:有證據表明,隨著稅負的增加,企業的資產收益率逐年下降,不受約束的稅負增加已經擠掉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中國多家民營企業被國企吞併

今年以來,中國已有至少10家民營企業被國有企業「國有化」,專家警告這種趨勢可能會損害中國經濟的活力。

中國國企改革不能再流於形式

蘇培科: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應嘗試引入優先股改革,以制約國有股一股獨大,爲國企改革提供有益的制度設計。

中國防範債務風險行動「厚此薄彼」?

根據一家中國主要評級機構的數據,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似乎毫髮無損,而民營企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中國民營企業家指控官員侵佔土地

毛振華稱一個正在開發的滑雪場被地方政府非法侵佔,由此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官方也展開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