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位最高領導人一北一南對民營經濟的喊話,對近期因「民營經濟離場論」和「職工民主參與民營企業管理論」而被攪動的市場焦慮情緒算是進行了安撫。但即便如此,這能否打消部分私人企業主和市場人士對中國政府要消滅民營經濟的疑慮,恐怕也不一定。
我絲毫不認爲中國政府會把民營企業驅離市場。因爲,關於民企的地位和作用,無論在領導人的講話,政府和黨的檔案,以及憲法中,都沒有動搖。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恰恰是民營經濟自身的重要性,使得中國政府不敢、也不能要它離場。中國的就業,政府的稅收,政府統治的穩定,都高度依賴民企和民企的發展,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怎麼會不要民營經濟了?換言之,政權的本質需要民企和民營經濟來支撐。所以我說過,中共在經濟領域有兩根柱子,一是國企,一是民企,兩者對中共同等重要。
這麼講,不是否認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在實際運營中遭受的歧視,相反,這種歧視很普遍甚至公開。根據理論,共產黨是要消滅私有制的,在產品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私人企業和民營經濟沒有存在的空間,而現階段允許民營企業,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民營企業的存在是階段性的產物,是黨的「私生子」。一些左派學者就常常這樣宣稱,而黨的宣傳部門,也默許這種說法。共產黨政綱中消滅私有制的說法,不僅導致理論上的混亂,也在實際的經濟工作中,導致當民企和國企發生衝突時,經濟管理部門偏向國企,歧視民企。這也不奇怪:兩根柱子雖然對政府統治同等重要,但國企畢竟是親生子,直接支撐統治,民企則是通過一種迂迴的方式間接支撐黨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