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政府份額膨脹,利潤空間將盡

盛洪:有證據表明,隨著稅負的增加,企業的資產收益率逐年下降,不受約束的稅負增加已經擠掉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簡單地說,「中國奇蹟」的原因就是市場化加低稅負。市場化的道理我們已經懂了,它既能激勵我們的工作,也能極大改善資源配置。而那個指導資源配置的價格體系,也是在成千上萬的人互相交易中形成的。更長遠的看,市場制度還能促進技術創新和專業化,進而也能推動制度的變遷。

那麼「低稅負」是什麼意思?稅負對應的是公共服務。包括保護產權、維持秩序和公正裁決的公共服務需要資源來支撐,所以稅負就是公共服務的價格。因爲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離不開公共服務提供的條件,所以稅負就是任何產品中必需的成本。當稅負——公共服務的成本低廉時,其它生產要素的報酬就相對高,要素的所有者就有更大的動力進行生產和投資。

如果稅率只由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自己決定,就不會低。因爲公共服務具有自然壟斷性質,政府行政部門會定一個壟斷高價,並且還可以強制執行。那麼,低稅負是怎樣決定的呢?理論上講,在一個法治社會,稅率由民衆的意願決定。具體形式就是民衆選代表,代表定稅率。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並不具備這樣的制度條件,怎麼就形成了低稅負?這是因爲,改革開放之初的參照系是計劃經濟,效率極低,不僅民衆窮困,政府官員也不富裕。據說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王震出訪英國,發現英國的清潔工人的工資是自己的六倍,大喫一驚。因而,當市場經濟的效果剛開始顯現時,政府部門參照計劃經濟時的收入規定自己的收入,雖然在絕對量上比以前有很大改觀,但仍處於一個低稅率的水準上。

您已閱讀12%(594字),剩餘88%(4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