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的四種角色

房漢廷:對國家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各界人士,有被汙名化現象。今天特別需要釐清民營經濟的四種角色,即創業者、創新者、創投者和創富者。

民企已成創新「頂樑柱」,九成企業研發下降怎麼辦?

滕泰、張海冰:每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往往是創新帶領走出低谷。不僅大企業和國家攻關「卡脖子」是創新,中小民營企業創新也值得鼓勵。

通過深化國企混改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鄭志剛:混改實現引入的戰投民資無疑將迫使傳統國企經營,甚至壟斷的領域向民資開放,吸引民營資本的投資,以此爲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契機。

國家統計局全年經濟數據解讀:中國經濟有望觸底反彈

葉勝舟:2023年政策主軸是「雙輪驅動」,同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同時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需修改非公經濟的憲法地位

曹辛:儘管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施了四十多年,民企的發展也已經得到相當壯大,但非公經濟和民企在中國的憲法地位卻顯著低於國營企業。

FT社評:中國民營部門對其經濟至關重要

川普的貿易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經濟,但對經濟造成更大抑制性影響的因素來自於國內。

如何扭轉經濟頹勢?

盛洪:能夠真正扭轉經濟頹勢的只有大規模減稅,通過給出強烈信號的方式讓企業和居民明確看到充分的利潤空間。

如何讓民營企業家相信政府?

盛洪:涉及到民營企業家穩定預期的制度,就是能約束和制衡公權力不被濫用的制度。「保護產權」要由制度結構來保證。

國企改革大視野:歷史、現實與未來

餘智:中國需要明確國企民企的平等地位,強化相關規則的可執行性,並實行「結構再調整」,允許民企進入所有行業。

困厄中的中國民企希望所在

翁一:在企業瀕臨危困的狀態中,如何維繫公平局面,避免落井下石,充分協調各方利益,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

分析:中國溫和刺激措施料難提振全球市場

中國的新一輪刺激措施規模並不算大,而且重點不再是投資,而是消費,這顯示中國無意充當全球市場的救世主。

民企的信心,政策的信用

徐瑾:民營座談會從民營地位、當前困難以及未來政策闡述了最高層方針政策。唯有可信任的保障才能避免囚徒困境,也才能使得改革漸進改善。

經濟放緩又逢貿易戰 中國民營企業信心低落

中國民營企業主投資意願銳減,傾向於持有現金,他們正在準備應對將因美國貿易關稅而加劇的國內經濟放緩局面。

如何看待中小企業倒閉?

周浩:宏觀數據相對平穩,微觀感受卻叫苦聲不斷。宏觀緊縮過程中,現金流較差和管理不夠健全的企業易受衝擊。

如何看待中國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態度?

鄧聿文:減稅,保護私有產權,平反一些市場反響強烈的民營企業家冤假錯案,消除市場準入壁壘,是需要做的幾件事。

政府份額膨脹,利潤空間將盡

盛洪:有證據表明,隨著稅負的增加,企業的資產收益率逐年下降,不受約束的稅負增加已經擠掉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如何識別中國官方的政策信號?

鄧聿文:輿論把吳小平文章看作高層調整和改變對民營經濟政策的一個信號,這完全是不瞭解政府傳遞政策信號的方式。

謹防將問題疫苗的板子打在民資身上

鄧聿文:在社會誠信、政府監管和輿論監督均不理想的情況下,把解決疫苗問題寄託在國企和公有制上,是開錯藥方。

中國的兩種經濟

盛洪:無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有責任推進新經濟,改革舊經濟。新制度最終會替代舊制度,但這一過程不一定快。

FT大視野:本土科技巨擘給北京帶來兩難

民營科技巨擘崛起,符合推動中國經濟轉向消費和尖端科技的大方向,但這一趨勢難免具有顛覆性,危及就業並把國企甩在後面。

郭廣昌
郭廣昌事件震動中國商界

分析人士稱,此次事件引發對中國企業與黨關係的擔憂,可能會進一步促使中國富豪把他們的家人、資金以及自己遷往海外。他們已因長期汙染和頻繁的食品安全醜聞而大失所望。

中國民企爲何偏愛多元化

FT中文網財經評論員徐瑾:博鰲論壇再度聚焦中國民企的多元化或專業化之爭。這看似企業的戰略選擇,卻還原出一個制度問題:高度不確定的社會里,分散風險是必然之選。

臺灣的「中小企業文化」

臺灣媒體人楊艾俐:支持中小企業已成爲大陸「兩會」的重要課題。從國際經驗來看,支持中小企業應成爲全國性的「文化」。臺灣經驗可以爲大陸提供借鑑。

自殺
中國富豪們頻頻自殺的背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石述思:探尋那些原本「成功」的民營企業家自殺的真相,找尋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解讀轉型期中國商業的一條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