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民營經濟的四種角色

房漢廷:對國家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各界人士,有被汙名化現象。今天特別需要釐清民營經濟的四種角色,即創業者、創新者、創投者和創富者。

討論民營經濟,自然繞不開民營經濟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角色。這是個老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民營經濟等同於私人經濟,是要取締甚至消滅的對象;在改革開放之初,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是要大力發展的市場經營主體,是與國有經濟同等重要的羣體。上述探索和決定儘管曲折和代價極大,畢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大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綱領性檔案中都有明確界定和表述。爲什麼又說這是一個新問題呢?一個重要表象是近年來輿論場突然出現一股否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關於民營經濟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的「風暴」,使本來清晰的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財富的內在邏輯關係被模糊,使本來對國家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創業者、創新者、企業家、投資家和財富創造者,被大規模地「汙名化」「妖魔化」。有鑑於此,今天特別需要釐清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四種角色,即創業者、創新者、創投者和創富者。

第一種角色:創業者。民營經濟實際是人民經濟,千千萬萬個創業者,爲生計或爲夢想,拿出自己家庭僅有的儲蓄並東挪西借開始創業。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1984年、1992年、1999年、2006年、2014年幾波創業高潮,同時也創造了國家經濟繁榮和部分家庭的富裕。假如沒有如此龐大的創業者羣體,中國經濟不可能有今天的韌性,更沒有佔比達80%以上的就業容納空間。創業者是典型的勞動者,是「大眾創業、萬衆創新」的絕對主力,是未來企業、未來產業的源頭活水。據統計,2023年中國的市場主體總量達到了1.7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的數量爲1.14億戶,佔比爲2/3以上。可見,「汙名化」創業者,無疑是「汙名化」自食其力的廣大勞動者階層。

第二種角色:創新者。從高速成長到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經濟發動機要從要素驅動轉換到創新驅動。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僅僅需要創造大量技術,更需要有敢於冒險的企業家將大量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新管理等納入生產過程之中,使這些新東西轉換爲新的生產要素,並創造出新企業、新產業乃至新的財富創造模式。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者的主體就是企業家,他們首先是創新失敗的承擔者,然後纔是創新成功的受益者,沒有他們的創新行動,社會經濟就將在舊框架內重複。經過最近20多年的科技創新努力,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科技最活躍的經濟體之一,2022年全年授權發明專利79.8萬件,每萬人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4件,有效專利存量421.2萬件。可是,由於擔當創新者角色企業家過度稀缺,我國龐大的技術成果並沒有進入經濟循環和財富創造,技術成果轉化爲生產要素的比例長期低於10%。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創新者不是多了,而是極度稀缺,對從事創新者角色的企業家進行「汙名化」,無疑是自斷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民族罪人。

您已閱讀43%(1173字),剩餘57%(15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