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的兩種經濟

盛洪:無論是政府還是百姓,都有責任推進新經濟,改革舊經濟。新制度最終會替代舊制度,但這一過程不一定快。

目前對中國經濟形勢有兩種判斷。一是樂觀的,一是悲觀的。它們都沒錯,只是不夠全面。也許樂觀主義者只是看到了值得樂觀的部分,悲觀主義者只是看到了值得悲觀的部分。這兩部分就是中國的兩種經濟。我稱之爲「舊經濟」和「新經濟」。一般而言,所謂新舊經濟,是指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而在這裏,除了產業,還有制度因素。所謂舊經濟,就是處於傳統產業中的仍然實行舊制度的經濟。所謂舊制度,就是含有計劃經濟殘餘的制度,既包括社會的資源配置制度,也包括企業內的資源配置制度。在這裏,主要是指以國有企業爲主、靠行政干預配置資源的經濟。

國有企業大多成立於改革開放之前,也自然從事當時的主要產業,也就是傳統產業。雖然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改革,但國有企業的主要制度基礎沒有改變,即產權安排基本沒變,公司治理結構也就缺乏效率。因而總體來講,雖然有所改進,但與民營企業的產權安排和治理結構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缺少競爭力。然而它們仍有政治資源上的優勢,1990年-2000年左右逐步獲得了免交利潤、工資獎金不封頂、行業壟斷權的優勢,並且繼續享有免費的國有土地和低息的銀行貸款,所以是藉助於非市場的手段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說國有企業羣體是延續舊制度、處於舊產業中的舊經濟。

所謂新經濟,首先是在新興產業。這裏主要指以移動網路爲主,兼有共享經濟、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和新能源等的經濟。由於民營企業對新的盈利機會更爲敏感,它們的企業制度也更爲有效,決策機制和實施能力更爲靈活和快捷,所以新經濟主要是由民營企業的突進形成的。如上世紀90年代就有民營企業進入到電子商務,經歷一些失敗後,有新浪、搜狐和網易的崛起,2003年後又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等公司的異軍突出。尤其在創業階段,它們只是依賴於市場規則,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獲得成功。所以,既是在新興產業,又有著新的制度,所以稱之爲新經濟。

您已閱讀14%(778字),剩餘86%(47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