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改善民營小微融資難

董文卓、鄒強: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如何解決?通過行政性的壓低利率來改善,恐怕是得不償失的選擇,重要的是通過減稅和放松管制。

引導金融機構服務民營小微企業一直是政策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去年習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之後,解決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加成爲金融相關政策的重中之重。那麼如何改善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們認爲目前主要有兩個政策方向。一是偏行政化的,就是指導銀行以更低的利率完成給民營小微企業的貸款指標。二是偏市場化的,逐步取消利率管制,促使信貸利率更客觀的反映信用風險。

這兩種手段都會面臨各自的問題。對於偏行政化的手段來說,容易形成區域性的金融壓抑。由於貸款利率太低,銀行不會願意承擔實質的信用風險,可能會「掛羊頭賣狗肉」。比如只集中向頭部的民營企業貸款,或者以民營小微企業爲通道,資金則實際流向了國有企業甚至房地產行業,而真正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金融部門仍然處於偏壓抑的狀態。而對於偏市場化的手段來說,容易產生難以承受的融資成本。由於銀行天然厭惡風險,如果通過市場化方式供應信貸,那麼會要求民營企業給予更高的信用風險溢價,最終的市場化融資成本可能高到民營企業難以承受的程度。

那麼改善民營小微企業融資的核心是什麼呢?我們認爲其核心在於通過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來緩解金融壓抑。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是一直以來的難題,並且去年民營企業融資情況邊際惡化極其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去年資管新規的落地造成對影子銀行的打擊。在非市場化的利率水準之下,商業銀行更加傾向於給相對安全的房企、政府平臺主體貸款,而非給民營小微企業貸款,過低的實際利率形成了金融壓抑。而影子銀行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向民營小微企業進行信貸投放,並且對風險、壞賬的容忍度較高。在影子銀行受到打擊之後,其內部大量房企和政府平臺主體的信貸比較容易找到新的金融資源,而民營小微主體的融資管道在金融壓抑的大環境中是難以修復的,因此出現了大量的民營主體債務違約的情況。

您已閱讀31%(752字),剩餘69%(16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