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在央行網站上公佈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舉措,在科創板上市的熱潮中,市場對這11條開放舉措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熱情。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出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在看待金融開放上的不同見解和立場。對於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受到科技進步以及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加持的科創板,似乎有更大的想像空間。相較而言,外資准入舉措經常被認爲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而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其在中國市場的長期躑躅不前,甚至一直被認爲「水土不服」,也讓其自身越來越正視並考量自身真正的比較優勢。
按照當年進入WTO的承諾,中國在2002年後對外資進入中國金融體系作出過一系列的開放舉措,而當年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高呼「狼來了」。而在多年發展後,外資在中國金融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低得可憐。無論對於外資金融機構還是對於中國的監管機構來說,這樣的一種景象似乎都與想像差距甚遠。對於外資金融機構來說, 在「在地化」和「國際化」之間似乎很難找到「甜點」,即使金融開放舉措不斷被推進,但外資金融機構依然難以擺脫「戴著鐐銬跳舞」的尷尬。
而到了今年,中國推出的金融開放舉措可以用緊鑼密鼓來形容,5月銀保監會剛剛推出12條相關開放舉措,到了7月,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再度推出11條新措施。從時代背景來看,這些舉措固然可能與中美貿易談判的節奏不謀而合,但更加重要的是,對於不斷發展的金融系統和金融體系來說,金融開放的重點已經從傳統的銀行業務向保險、資產管理以及資本市場工具轉移。而這可能是最新的這11條金改舉措中最值得關注的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