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

上海租界的歷史啓示:金融中心與政治權力

馬德斌:公共租界的運作模型,就是一個以納稅人爲股東的有限公司,成爲追求低稅與高效的小政府。

上海作爲一個全方位開放的國際金融城市,其歷史肇始於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長期以來,這段歷史備受學界乃至民間的關注。如果從現代經濟學和全球史的嶄新視角來審視,會發現這一古老故事背後孕育著遠超金融業的大歷史,對當今與將來的中國與世界都有所啓示。

上海外資金融業從十九世紀中葉就已起步,但在二十世紀初的短短三十年間,卻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也就是中國新型現代銀行的興起,中國傳統銀錢業通過規制貨幣市場與介入政府公債及公債市場,在貨幣與財政領域,帶來了一場國家層面深刻變革。這個以民營爲主的上海金融業,在某種意義上主導了民國的宏觀經濟體系。

這表現在哪裏?第一,從1910年代中葉開始以國幣爲中心的全國銀元一體化體系與市場形成,這爲1933年南京政府廢兩改元,中國真正走上現代意義上的銀本位制奠定了基礎。第二,實行以貴金屬和政府公債等各種證券爲儲備的銀行紙幣發行制度。1917至1937年,中國的總貨幣量年均成長率達到5%,而其中紙幣與儲蓄和成長率超過了9%,遠遠高於同時期的年均1-2%的GDP成長率,從而導致中國M1貨幣的結構的根本性轉變,其中金屬貨幣所佔比例從1910年代的三分之二降到了30年代的三分之一以下。而這種沒有導致通貨膨脹的貨幣擴張,深化了中國經濟貨幣與金融的滲透,建立起以自由競爭信譽爲勝的民營銀行爲基礎的貨幣發行制度,可算是一場當之無愧的金融革命——也被視之爲海耶克所倡導的自由銀行制度,在中國實踐的歷史上的成功案例。

您已閱讀15%(619字),剩餘85%(34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