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光明面與陰暗面

邱慈觀:金融普及性與穩定性間存在抵讓,過快、滿溢的普惠金融蘊含不穩定因子,故如何在兩者間求取平衡,是普惠金融未來努力的方向。

普惠金融是個老行業,從1970年代初開始啓動,發展迄今已半世紀。它關乎金融管道的普及性與使用情況,涉及貸款、現金管理、轉賬、支付、儲蓄、保險、租賃等服務,但無論類別,相關金額均微,故英文常以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稱之。普惠金融的客戶,有個人,亦有企業,但無論類別,皆屬社經金字塔的中下層,他們面臨著金融管道不足的問題。

普惠金融受到高度矚目,系因它蘊含了扶貧、金融賦權、兩性平權等社會關切,且被認爲能強化生產力、推動創新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故對經濟發展至爲重要。普惠金融更被列爲新興國家的發展重點,不僅成爲峯會主題,且獲政府支持與資金補助。譬如,2010年G20的首爾峯會,啓動了「普惠金融全球夥伴」,而領導人到了2017年又重申其重要性,把普惠金融與聯合國的十七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連,認爲前者是達成後者的關鍵要素。

儘管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受到肯定,但實際上,全球未獲正規金融服務者,迄今仍不在少數。根據知名普惠金融資料庫Global Findex的統計,全球被摒除在正規金融管道之外的成年人,2017年還有17億,分佈在非、亞等地的新興國家,及歐美工業國家的貧民區。當這些人需要金融服務時,會訴諸於風險高、價格高、透明度低的非正規管道,譬如高利貸借款。

您已閱讀12%(531字),剩餘88%(39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