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話是上海人的鄉愁

鄭靜:上海話是上海人的鄉愁,即便身在城中,人也會愁,上了心頭又上眉頭,時不時需要彼此慰籍。找一個會說上海話的搭檔聊上一會,是撫慰情愁最好的方式。

上海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了嗎?

黃凡:如能實現牌照開放度、國際規則接軌程度、資本自由度等關鍵點上的突破與提升,上海有望成爲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典範。

水仙還沒開敗,就到了玫瑰要漲價的日子

鄭靜:記得電影熱映的那段日子,成衣鋪子的旗袍領子也高了三寸。旗袍師傅也問我,是不是要做一身《花樣年華》那樣的旗袍。

從大寒到立春:歲末寒日裏的上海年味

鄭靜: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走過大寒,人們也步入了迎接新年的節奏,並在習俗與變遷中,守望著四季開始新的輪迴。

免籤政策背後,民間態度需要脫敏

劉遠舉:旅遊是服務業,是服務他人,狹隘的自豪感是容納不了旅遊服務業的。「一定要壓過對方」,不是待客之道,這是趕客,不是迎客。

冬至一晝夜

鄭靜:冬去之後會有春,但冬後的那個春,已不再是冬日前走過的同一春。當我們面對告別,其實也是另一段陪伴的開始。

上海的秋天,就是滿城的桂花氣息

鄭靜:桂花花期短暫,開到最盛的時候,也就離結束不遠了。若是遇到一陣秋雨,打落無數,第二天清晨地上、車上落滿金黃。

9月開啓了孩子們的新學期,也開啓了成年人的緊迫感

鄭靜:暑假清零,夏日的倦怠和鬆弛也即將清零,下半年的起點並不在六月末,而是逃無可逃的九月。

在上海,尋找和體育有關的城市時光

鄭靜:從江灣體育場輸球的比利,到弄堂裏的乒乓比賽,千絲萬縷的記憶總會彼此串聯,沉澱生成一個城市獨特的氣質密碼。

氣溫最極端,口味最誠實

鄭靜:梅雨季「大火收汁」,上海的高溫曝曬如期而至。不管什麼「City不City」,不少上海本地人的夏天日常,是從那一碟糟味開始的。

春天的時光就像香樟發出的新芽

鄭靜:梧桐樹下的上海,人們在大多時間裏會鍾情於城市生活,可到了春天,對自然的關注會多於城市本身。

醃臘、香火和花燈:在上海被「藏著」的年味

鄭靜:隨著春節越來越近,上海的梧桐與高樓將暫時收斂光彩,流淌在弄堂與菜場間的那些煙火氣,則會逐漸清晰濃烈起來。

影視
透過他的墨鏡,看到時代榮光

範庭略:電視劇《繁花》的十年一夢能帶來什麼啓示?用一句廣東話的俗語來回答,就是「力不到不爲財」。

王家衛與《繁花》的上海傳奇

徐瑾:王家衛氣質和《繁花》對應得上,熱播後,爭議也不少。王家衛的上海如此絢爛,更多是基於他的香港經驗,回憶本身就是想像,繁花就是昨日黃花。

影視
《繁花》:用盡記憶拼圖的再回首

鄭靜:有關這部熱播劇中上海的像與不像,爭論一直在繼續。較真的背後,人們都在打開記憶之門,回味曾經的風雲與人情。

在它們消失之前感受它們

範庭略:無意間走進上海田子坊,感嘆這裏商業和文化面貌的變遷,曾經的那些碎片化的記憶,也一下重新清晰聚攏起來。

城市
美好時代的凝視

範庭略:聽張浩東回憶上海Park97過往的熱鬧與喧譁。復興公園的這段往事,如今變成了編織那個時代錦緞的一根獨特絲線。

上海的老街區總有些脾氣

鄭靜:城市煥新,老街改造,這些在概念上很容易說清楚的話題,一旦落實到現實中,就不那麼容易了。

房地產
城中村改造艱難 阻礙中國房地產復興計劃

北京方面重拾過去的策略,改造城中村,希望藉此重振苦苦掙扎的房地產行業。

美食
大城與小面

範庭略:在「不夜城」上海的市中心,找到一家講求品質又能24小時營業的麪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警方造訪貝恩上海辦事處

此次突訪加劇了美國企業的擔憂,即由於拜登政府對中國企業採取的措施,中國政府可能正在加強報復行動。

特斯拉
特斯拉在中國作出新投資 將在上海建電池廠

儘管華盛頓方面呼籲美國企業減少對中國製造的依賴,馬斯克仍決定擴大其公司在中國的製造業務。

美食
與意式美食有關的上海記憶

範庭略:在某次聚會上,請愛好義大利美食的朋友們盤點十五年前在上海開業、至今仍在正常營業的義大利小館兒,找來找去居然沒超過五家。

藝術
金宇澄:當一切歸於平靜

範庭略:作爲一位現象級的暢銷書作家,金宇澄用一支筆寫小說中上海的鉅富長地區,用另外一支筆恣意揮灑著他腦海裏的白日夢。

生活
我的兒子要在上海長大

卓睿:我選擇住在這裏,並不是因爲我覺得將來中國會「贏」或者美國會「輸」。隨著我兒子不斷長大,這個國家和他都將繼續成長和變化。

中國進博會落下帷幕

儘管面對疫情的種種限制,上海進博會仍如期舉辦。據組織者稱,全球龍頭跨國公司有超過一半參展。

外商
對上海美國商會2022年度商業報告的評析

王英良:美國企業並未因疫情而對中國市場失去信心,但這並非一成不變。畢竟,商業信任的建設並非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構建。

特斯拉
中國疫情相關停工導致特斯拉二季度交付量下降

這家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第二季度交付25.4萬輛汽車。儘管同比成長27%,但上海工廠停工使其錄得兩年多以來的首次季度環比下降。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留學生
2020s艱難留學組「擱淺」上海灘之後

袁漪琳:這三年裏,他們被拋擲到反反覆覆的不確定性中。他們清楚,自己最深層的焦慮仍然沒有被解決,也可能永遠都無法得到解決。

疫情下的北上廣深財政:涼熱不同

羅志恆、徐凱舟:受國內疫情反彈和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等因素影響,多地財政壓力明顯加大。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財政形勢,有何不同?

「團結經濟」:疫情後中國城市食物供應的另一種可能?

林孜:新冠疫情引發了對未來食物系統的重新思考。團結經濟這種替代性的經濟形態,能否回應疫情下中國食物系統面臨的挑戰?

每週時事分析:上海解封,北京抗疫模式獲勝

曹辛:就當下北京和上海兩種抗疫模式而言,經過綜合比較可以說,面對奧密克戎病毒侵襲,北京模式勝,上海模式則是不成功的。

上海抗疫疑點痛點覆盤

葉勝舟:上海的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都完美無缺嗎?有建立和實施安全靠譜的常態化監督機制嗎?事前、事中監管已是雲裏霧裏,能否事後監管補救?

防疫
上海即將迎來重新開放

上海將迎來自兩個多月前封鎖以來對新冠防疫限制措施的最重大放鬆,週三開始將恢復公共交通,商店也將重新營業。

關於我和父親的美食記憶

範庭略:那種讓我們得以知道自己是誰以及來自何方的歸屬感,是通過無數個全家人在一起的晚餐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