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城市

美好時代的凝視

範庭略:聽張浩東回憶上海Park97過往的熱鬧與喧譁。復興公園的這段往事,如今變成了編織那個時代錦緞的一根獨特絲線。

有的時候回憶起這座上海時尚地標的成功,就如同觀看一部年代久遠的紀錄片。那是一個奇特而夢幻的時代,中國網路初代的各種草根英雄,帶著全球資本而湧入內地市場的各種投資銀行家,閃耀著舊日香港餘暉傳奇的影視明星以及各種樂觀向上的本地時髦人士,一起主演了這部時代紀錄片。而這部紀錄片的製作人張浩東先生,似乎也沒有意識到他不經意的商業投機,顛覆了過去一成不變的上海不夜城的夜生活場景,讓一個輕鬆難忘的時代烙印,把整段對於Park 97的過往回憶,成就了那個編織時代錦緞的一根優質絲線。就好像著名電影《蝴蝶夢》的那句著名的臺詞:「昨天夜裏,我在夢中又回到了曼德麗。」

三年的疫情經歷的確對我們的時間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我和張浩東先生坐在他的辦公室裏面重新回憶他1997年10月在上海復興公園成立一間時髦俱樂部的過往,我們都在感受著上個世紀末以及本世紀初二十年的各種享樂主義中心的時代列車轟鳴駛過之後的振聾發聵。從追逐名人消遣的港媒狗仔隊到抖音上追蹤明星的普通用戶,各種往事交織在一起,讓各種最美好派對的場景回憶充滿畫面感。就好像安迪沃霍在1979年的日記中所記述的那樣,「我心目中的好照片是聚焦在焦點上的名人正在做著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熱情開朗的ABC、期待成爲蝴蝶夫人的本地漂亮女郎、涉世未深的國際500強高階主管、充滿想像力的創意人士,美酒、名人以及從來沒有聽過的電子樂,讓這個擁有巨大草坪的復興公園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全球化晚禮服。

這個位於復興公園後門的三層建築在成爲Park 97之前,曾經是一家經營不善的中餐廳,後來公園的管理方接手之後依舊沒有起色。而得到了這個訊息的張浩東先生運用自己的人脈找到了管理方,提出接手餐廳而重新裝修。而建議他去做這個生意的居然是一名常駐上海的外媒記者,這幾乎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當時在京滬兩地很多的酒吧這些常駐中國的外籍人士,幾乎是這些夜生活的常客。他們在酒吧的駐足與消費是他們在那個夜生活匱乏的年代的重要推手,不僅僅是上海,北京三里屯之所以成爲最早的北京酒吧一條街也是因爲毗鄰各個駐外機構,而很多的派駐中國的各種外交官以及商業機構的高階主管,都是各種狂熱的音樂愛好者。今天回顧這些著名酒吧的誕生,無論是北京的鄉謠還是隱蔽的樹,它們最初都不是普通市民光顧的場所,它們跟五星級涉外酒店的最大區別就是進入這些酒吧的時候不需要向酒店的安保人員出示外國護照,我想這個有趣的環節是今天年輕人不能理解的。在一本中美建交往事的回憶錄裏面,還清楚地記述了北京飯店爲駐京的美國外交人員包括海軍陸戰隊的戰士專門開辦了一個涉外的俱樂部的經歷。而更多的當地人開辦的酒吧都是因爲涉外的婚姻以及留學的經歷而產生了開一個酒吧的念頭,更爲著名的是今天還開在北京三里屯北小街的外交人員俱樂部,那裏一度是中國搖滾樂隊的主場。記得有一次去那裏玩的時候,甚至還看到北韓的高麗航空公司張貼的宣傳海報。很多我們今天被認爲理所應當的生活方式,泡吧、現場樂隊甚至連小瓶裝的啤酒在三十年前幾乎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新鮮事物出現在我們國民的面前。而那些抱著對封閉許久突然開放的中國大陸充滿熱情的外國人來說,各種事物也同樣充滿了好奇,甚至連長江750的挎鬥摩托車都是一種有趣的嘗試。所以可以拿到這樣一個景色宜人而且非常安靜的三層小樓,也自然成了張浩東們的首選之地。

您已閱讀31%(1370字),剩餘69%(30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浮光印跡

範庭略,圖書出版人,並主持一檔原創播客節目《新生活之聲》。浮光掠影,錄不盡都市芸芸;今欲有憑,存不完歲月浮沉。就此存照,倒是有了浮華生活窺豹一斑的可能。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