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與意式美食有關的上海記憶

範庭略:在某次聚會上,請愛好義大利美食的朋友們盤點十五年前在上海開業、至今仍在正常營業的義大利小館兒,找來找去居然沒超過五家。

形容上海的鉅富長街區,總會對其冠以各種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辭彙。法租界或者前法租界,這是海外人士抒發的幽古之情。現在流行的叫法是一種中性的植物學名詞:梧桐區。這種基於長在這些街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樹的稱呼,更能讓人感到一種綠色環保的寓意。

上海是中國人接受西餐最早的城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土豆沙拉以及炸豬排、羅宋湯等俄式餐食被定義爲中國人眼中的道地西餐,並順勢將飲食的烹飪方式以及飲食方式劃分爲中餐和西餐的兩個不同領域。

當年因革命和戰火流亡至上海的俄僑總數在1947年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峯,合計有2萬人之多(蘇聯政府的統計數據)。這批俄僑抵滬的時間是從二十世紀的20年代開始,他們主要定居在當時的上海法租界,從今天的思南路、瑞金二路一直延伸到汾陽路、岳陽路一帶。在當時具有濃郁法國風情的霞飛路附近是上海最大的俄僑聚集地。在20年代中期,一百多家俄僑商店在霞飛路開張,其中三十多家服裝店、二十多家百貨商店、十多家食品店,還有多家大型的糖果店、咖啡店以及美容院、照相館、花店、化妝品店以及樂器專賣店,將西方生活方式真正普及到了上海的普通市民階層。

您已閱讀12%(467字),剩餘88%(35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