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營企業,旗下坐擁三家上市公司(兩家港股,一家A股),創辦人爲身家超過三百億的胡潤百富榜常客,同時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前兩年剛剛被評選爲改革開放四十年百名傑出企業家之一。公司在早期股權投資市場上也動作頻頻,收穫頗豐,被投公司中不乏ofo,小贏科技等明星企業。這樣的公司債券,安全邊際如何?
不幸的是,集以上諸多優點於一身的新華聯控股卻在今年的3月6日,公告10億本息兌付存在不確定性,加入違約大軍的行列。
作爲一名債券投資者,筆者經常被朋友問到類似的問題,某某債券發行人實力如此雄厚,資產接近千億,業務橫跨十大板塊,老闆個人身家百億,也在創投市場頻頻出手,爲何到頭來會連一筆10億的債券兌付都會出現不確定性?但自2018年以來,君不見前有中民投砸鍋賣鐵,後有海航被省政府和國開行領頭的工作組接管,民營企業中這樣的落差衝擊實已屢見不鮮。
您已閱讀13%(366字),剩餘87%(25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