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國企混改

格力控股權受讓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範式的轉變

鄭志剛:如何協調兩種不同來源和構成的「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是國資未來實現從管企業到管資本轉化和切實推進國企混改的關鍵環節所在。

4月8日,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將協議轉讓其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隨著格力電器10月28日晚公告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最終成爲格力電器15%股權受讓方,一段時期以來引人矚目的格力電器控股權受讓大劇徐徐落下帷幕。

對於高瓴資本入主格力電器,各路媒體存在很多不同的解讀。一些媒體從開始便把這次格力集團控股權的受讓與國企混改聯繫在一起。在一些媒體的報導中,甚至出現了「格力電器的此次混改也標誌着中國國企混改步入3.0階段」的說法。按照這些媒體的描述,始於2013年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經經歷了混改僅在央企子公司層面操作,國有獨資企業引入非公、民企、外資,但國資佔比仍在50%以上,仍保有絕對控股地位的「1.0階段」和混改對象提升到上市公司層面,國有股權降到50%以下,國有股東董事會席位也降至半數之下,但仍然是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2.0階段」。而此次在國有大股東格力集團所持18.22%的股權轉讓15%後,格力電器的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改變被認爲是「國企混改3.0階段到來」。

事實上,與那些正在通過引入民資背景的戰投進行混改的子公司或集團公司層面的國企相比,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爲公衆公司的格力電器已經更加徹底全面地完成了以「不同所有制混合」爲特徵的所謂「混改」;另外,國資背景的控股集團公司通過在二級市場減持部分或全部受讓控股的上市公司股份,格力集團同樣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例如,作爲南玻A的國有控股股東的北方工業在對南玻A大幅減持,直至全身而退。中國資本市場近三十年的發展既見證了很多上市公司控股權由民資轉爲國資(所謂的「國進民退」),也目睹了很多上市公司控股權從國資轉爲民資(所謂的「國退民進」)(《如何看待新一輪國企併購浪潮?》)。

您已閱讀27%(742字),剩餘73%(2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