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與其「並」,不如「混」

鄭志剛:「並」只能解決國企改革的一時之痛,想從根本上解決國企經營機制的轉換問題,只能通過「混」來實現。

國企改革觀察者不難發現,國企改革在沿著「引入民資背景戰投,實現所有制混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條思路推進的同時,似乎還同時並行著另外一條若隱若現的國企改革思路。那就是通過併購重組實現的國有資源的重新組合和國資產業佈局的優化。例如,南車和北車於2015年合併爲「中車」,寶鋼和武鋼於2017年合併爲「寶武」,中核與中核建於2018年合併爲新的中核,等等。最近甚囂塵上的則是中船集團(南船)和中船重工(北船)的「南北船」合併。如果我們把前一種國企改革思路稱爲「混」,也許可以把後一種思路稱爲「並」。

對於完成的國企併購重組案例中,我們不難觀察到,「並」在減少國企之間的惡性競爭,消除過剩產能等方面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例如,南車和北車合併的一個重要考量在於減少國企之間的惡性競爭,提升中車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而在經濟下行,鋼鐵行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現實背景下,爲了提高鋼鐵產業的總體競爭能力和集中度,淘汰落後的產能,使產品開發轉向高階產品和精加工產品,寶鋼和武鋼合併爲「寶武」似乎水到渠成;而對於據市場傳言正在積極醞釀的南北船合併,我們同樣似乎並不難找到「船舶在全球造船業深度探底、震盪下,如何更快更好地產能去化、加快結構升級成爲中國造船行業能否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對比南韓等造船強國,中國造船業集中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重組整合是大勢所趨」等現實理由。

我們的問題是,既然國企通過併購重組實現的「並」存在上述諸多好處,那我們爲什麼還要像本文的標題一樣強調,國企改革,與其「並」,不如「混」呢?

您已閱讀19%(641字),剩餘81%(28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公司治理新視野

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他兼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第三屆獨立董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司治理50人論壇」成員、北京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泰康資產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著有《好公司都是設計出來的》《成爲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分散股權時代的中國公司治理:理論與證據》《國企混改的理論、路徑和模式》等著作。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