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啓動了以引入民資背景戰投,實現所有制混合爲內容的新一輪國企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簡稱國企混改。說到混改,一些讀者也許會不客氣地告訴我,現在已經很少,甚至不提「混改」這個詞了。現在更多的提法是「優化產業佈局」、「做大做強國有企業與國有資本」,「國之重器」以及「提高核心競爭力」等。領導人講話精神和政策解讀不是我的興趣,我的很多道上的朋友爲此忙得不亦樂乎。每當我看到他們總能讀出領導講話的獨特新意來,我總會莫名地對這些朋友生出一股敬意來。
我這裏也許可以給出的我們需要繼續關注國企混改的一個理由是,那些只是國企改革的目標,而國企混改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爲數不多的重要手段(當然,有些讀者也許會義正言辭地告訴我,這些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呵呵。)
如今國企混改已經走過十年,混改是否實現了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以及當初立意更爲深遠的「競爭中性」的目的超過了本文評論的能力和範圍。作爲一個國企改革實踐的長期觀察者和研究公司治理的學者,我願意通過記錄我和我的團隊長期觀察的來自鋼鐵行業的案例企業混改這些年的變化,管中窺豹,希望能夠對關心這一問題的讀者找到答案帶來啓發。
您已閱讀9%(498字),剩餘91%(49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