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願意用「既愛又恨」這個詞來形容對以BATJ爲代表的新經濟企業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一些段子手把「剁手黨」、「敗家娘們」以及「被王者榮耀毀掉的一代」這些形象的說法與新經濟企業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便捷高貴。
BATJ對不同產業領域撒網式投資佈局,同樣是引起人們對新經濟企業「既愛又恨」複雜情感另外一個理由。馬雲中午點外賣,一不小心把「餓了麼」購入旗下,阿里55億戰略投資居然之家,最近則是阿里及其關聯方150億入股分衆傳媒;騰訊則入股「男人的衣櫃」海瀾之家;BATJ等同時參與被稱爲「國企混改樣本」的中國聯通混改,進軍通訊等基礎設施行業。未來似乎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都離不開BATJ,無處不在的有限幾家新經濟企業巨擘一時間給人一種「贏者通喫」的印象。
正是帶著「贏者通喫」這樣的抽象印象和現實擔心,今年7月初我開始了阿里的新零售之旅。隨著觀察和思考的深入,一些新的印象和判斷逐漸在我的腦海中形成。
您已閱讀17%(428字),剩餘83%(21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