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

巴斯夫大中華區負責人成CEO熱門人選

負責巴斯夫中國業務的董事會成員凱禮目前是最受歡迎的人選,他與巴斯夫100億歐元投資湛江一體化基地的決定密切相關。

留不留在中國,這是一個問題

馮鬱青:美國公司Glo的經歷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要和中國脫鉤不是那麼容易,儘管歐美政府多年來一直呼籲迴流——將外國投資從中國轉移出去。

從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商業環境調查》看中美衝突

王英良:報告反映了中美關係面向「弱合作,強競爭」的現實下,美國企業的焦慮和不安。但衆多美國企業是理性的,不會輕易選擇離開中國市場。

i聽粉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給中國的930條建議

伍德克領導的這個具有影響力的外國企業團體,因建言中國放棄「自力更生」而捲入輿論漩渦。新近發佈的建議書聚焦「雙循環」,提示該政策演變風險和對在華外企的影響,敦促中國繼續改革和開放。

創變者高羣耀

徐瑾:從微軟到萬達,再到創業。偉大的,不是人物,而是時代。創變四十年的高羣耀不簡單,但是更不簡單的,是創造他的時代。他的人生演算法是什麼?

外企
歐盟商會:在華外企應注意「社會信用」體系帶來的風險

中國歐盟商會稱,中國正在籌建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可能據此對企業實施更嚴厲懲戒,而在華外企對此沒有做好準備。

「豬門」事件令瑞銀在華業務受挫

多家大型中國國企因「豬門」事件與瑞銀斷交,隨著貿易戰讓中國與西方脫鉤,跨國公司以後還可能面臨嚴峻得多的局面。

中國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的訊息嚇到外商

中國美國商會前主席吉莫曼表示,這簡直就是撒了一張大網。中方含糊的措辭更是讓外國高階主管們想起了兩個加拿大人的遭遇。

20%在華歐洲企業稱被迫轉讓技術

歐盟商會的調查顯示,被迫轉讓技術的歐洲企業數量在過去兩年裏翻了一番,美中談判並未讓強制轉讓技術現象減少。

在華跨國公司表現兩重天

中國經濟放緩之際,在華跨國企業的境況並不相同。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受到的衝擊最大,能源和醫療行業表現強勁。

美情報官員警告科技企業在華經營的風險

美國情報官員舉辦了一系列機密簡報會,警告美國企業及其他組織在華經營的風險。此舉進一步表明美方對美中貿易的態度越發強硬。

在華外企面臨網路安全檢查

中國在「等級保護制度」基礎上強化的網路安全規則將在12月實施。一些外企正被調查是否存在網路安全違規行爲。

外企
企業文化的「父愛」和「母愛」

周掌櫃: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批判外企的「低效率」以及外企員工不「拼搏」,聽起來像是批評被母親慣壞了的孩子。而事實確實如此嗎?

中國緩慢改革對跨國企業不利

中國延遲的改革讓本土企業有時間鞏固市場主導地位,跨國企業獲准進入時,可能面臨一個失去機會的不利市場。

在華外企日益沮喪

儘管在華外企擔心美中貿易戰對業績造成短期影響,但也有許多企業相信中國與西方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已經破裂。

奢侈品
西方珠寶品牌著眼中國市場

西方珠寶商紛紛與中國設計師或中國公司達成合作,以求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但這個願望需要實質性內容作支撐。

從肯德基到紅板報:「全球在地化」的演化

黃震: 「全球在地化」已經突破傳統的行銷領域,這不僅是全球化企業進入中國的挑戰,也將是中國崛起的全球化企業「走出去」的新課題。

浙洽會
在華外企與本土新創公司的中國式創新答卷

在移動互聯、社群媒體和電商主導的時代,在華外企如何在中國市場調整策略?新創企業如何在創新中找到痛點?

川普對中國放軟身段讓在華美企寬慰

在華美國高階主管不再擔心美中爆發全面貿易戰,他們打算推動川普政府重啓與中國達成雙邊投資條約的談判。

不再風光的中國「外企白領」

蘇婭:十年前,中國外企白領被認爲是標準的中產階級,而今一些京滬外企白領甚至不再認爲自己是中產階級。

餐飲業
光環褪色,麥當勞如何挽留中國人的胃?

在中國,美國速食連鎖店曾被認爲是約會、談判、甚至舉行婚禮的高階選擇,如今卻越來越被視爲平凡之所。

在華外企遭遇外匯管制困難

幾家在華經營的歐洲公司近日無法將股息匯至國外,這是中國遏制資本外流的舉措給外資企業帶來問題的首個跡象。

印度
外企爲何需要適應印度國情?

希爾:有人曾說,等待印度搞定一切的外資企業會失敗,而那些驚歎印度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公司會做得更好。

Lex專欄:百勝在華業務面臨挑戰

根據上週傳出的訊息,百勝在華業務估值相對於其對集團利潤的貢獻可能偏低。這種失衡或許事出有因:百勝在華業務正在陷入掙扎的局面。

在華外企如何應對「黎明突襲」?

許多律師建議在華企業客戶建立「黎明突襲演練」機制,以防不請自來的監管調查。他們說,公司應安排員工向高階主管發出警報,後者隨之做出應對。

外企需迎接中國環境執法新常態

瑞生國際律師事務所戴維斯:中國新《環境保護法》預示了中國更嚴厲的環境監管,它首次提出可在汙染案中拘留企業相關人員,參考葛蘭素史克案例,對跨國企業標準不會比本地寬鬆。

中國反壟斷新規值得關注

FT駐華記者米強:中國工商總局關於智慧財產的新規,可能會迫使在華外企將智慧財產共享給中國競爭對手。不過,該機構一位官員稱,它將「謹慎」應用新規。

高通
高通在中國的「豪賭」

面對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美國高通公司不尋常地決定依靠法律,爲自己辯護。對這家晶片製造商來說,除了10億美元鉅額罰款外,真正的風險在於,中國可能強迫高通降低對3G和4G智慧型手機收取的專利費,從而導致高通在其他市場面臨類似要求。

反壟斷
外企要面對中國反壟斷「新常態」

瑞生國際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利普斯基:今年中國的反壟斷行動讓外企認清:中國並非國際實踐的嚴格遵循者,其執法機構複雜卻總能找到合理理由,外企需要找到相適應的法律對策。

外企
Lex專欄:美國科技企業在中國遭冷遇

今年外資科技企業在中國日子不好過。最近一家倒楣的公司是微軟,但這家軟體巨擘的境遇其實可能比其他很多美國科技公司更好一些。

諸立力:中國「駭客」令外企擔憂

外企已能清楚認識中國政府反壟斷、反腐敗的原則,但仍有一個擔心。第一東方投資集團董事長諸立力表示,來路詭祕的中國駭客對在華外企的網路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中國反壟斷調查專瞄外企?

中國發改委對在華外企的一系列反壟斷處罰招致不少質疑,但實際上整個執法行動是一幅頗爲複雜的圖景,有些受罰外企屬於意外落網,有些則是緣於同行揭發。

李克強:今年中國經濟能夠完成目標

中國總理在達沃斯論壇與商界代表交流時稱,爲實現經濟預定目標,應在保持定力的同時有所作爲。不僅要靠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也需努力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讓外企擔憂的「中國夢」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霍默靜:對匯聚天津參加夏季達佛斯的全球商界精英而言,「中國夢」已是頗爲尷尬的名詞,中國曾是他們獲取財富的夢想之地,但如今中國的反壟斷運動卻令他們「夢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