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

投資
海外大型長線資本如何看待中國的風險與機會

如今海外長線資本應如何在中國進行配置?市場波動是否正是需要把握的好時機?哪些行業在未來5到10年值得重倉?所謂「全球視野」到底是利是弊?

基金
排除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吸引大量資金

在中國進行監管整頓後,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投入避開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使排除中國資產的新興市場ETF資產驟增。

臺灣
臺灣老牌私企控制權之爭引發對大陸滲透擔憂

圍繞臺灣大同公司的爭鬥,給臺灣監管機構提出了一個難題,即如何在確保臺灣商界的公司治理與阻止北京方面滲透臺企董事會之間做出平衡。

中國通過政府服務數位化改善營商環境

中國國內企業的營商環境大幅改善,在世界銀行的排名中由去年的第46位躍升至第31位,領先於法國、荷蘭和瑞士。

6IDEAS
分衆傳媒江南春:定位是一種差異化戰略

網路時代效率和生產率提升並未解決「過剩」及「同質化」兩個難題,歸根到底,網路時代的2C企業仍舊要做「人」的生意。

6IDEAS
快狗打車陳小華:企業要在用戶心智清晰建立定位

快狗打車董事長講述了他對「定位理論」的理解,以及戰略諮詢公司特勞特如何運用定位理論幫助他重新制定戰略、整合商業模式的過程。

6IDEAS
快狗打車陳小華:企業要在用戶心智清晰建立定位

快狗打車董事長講述了他對「定位理論」的理解,以及戰略諮詢公司特勞特如何運用定位理論幫助他重新制定戰略、整合商業模式的過程。

Twitter亞太區總裁:Twitter是個自拍更少的平臺

馬婭•哈瑞期待看到中國廣告主的海外行銷策略,從「短線」思維模式向目光更長遠的思維模式轉變。用更具文化敏感性的方式做行銷,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東
Lex專欄:京東的低利潤率之痛

即便京東在年度618促銷活動期間實現創紀錄的260億美元交易額,也不足以轉移外界對其低利潤率的關注。

11月中國零售總額增速跌至15年最低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8.1%,增速放緩超出預期,達到15年來的最低水準。

奢侈品
歐洲奢侈品集團股票大跌 擔心中國需求

奢侈品板塊整體承壓,率先公佈財報的路威酩軒稱「在不確定的地緣政治和貨幣政策背景下」,將「繼續保持警惕」。

海爾暫緩在華銷售美國產家電計劃

海爾執行長張瑞敏把原因歸於華盛頓和北京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海爾原計劃從11月開始銷售奇異公司家電在美國生產的產品。

Lex專欄:被高瓴資本垂涎的百勝中國

隨著中國技術領域的投資基金走向成熟,它們越來越多地希望染指線下零售業務。高瓴資本收購百勝中國可能要有較大溢價。

拼多多即將上市 創辦人身價或達百億美元

拼多多計劃以每股16至19美元的價格發行8560萬股,實現約194億美元的估值,創辦人黃崢所持股份將價值約100億美元。

中國消費者向更高階產品升級

對於銷售更高階產品的外國品牌而言,中國消費升級應該是個好訊息。但實際上,中國消費品牌已經比跨國公司更快地適應了這一升級趨勢。

中國餐飲業的投資盛宴

隨著中產階層崛起,中國已成爲全球第二大餐飲市場。行業的發展加上外賣app和數字支付的大熱,激起一波IPO和私募浪潮。

伊朗
美國製裁伊朗,中企會是贏家嗎?

一旦美國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歐洲公司可能將首當其衝。那些在美國沒什麼業務的中國企業,可能會因此更容易進軍伊朗。

美的「有機成長」力求轉型工業自動化巨擘

中國家電集團美的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董事長方洪波稱,他的目標是讓美的成爲「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公司」。

滴滴
滴滴新一輪融資籌得40億美元

本輪融資後滴滴估值約爲560億美元,滴滴表示這筆資金將用於投放100萬輛新能源汽車,以及建立充電樁網路。

騰訊佈局零售與阿里巴巴正面競爭

桑曉霓:中國兩大網路集團彼此之間的關係向來複雜。騰訊和阿里巴巴一直避免發生公開衝突,不過明年它們的競爭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星巴克
星巴克上海新開烘焙工坊 大舉押注中國市場

星巴克在中國開設2700平方米的臻選烘焙工坊,爲中國市場擴張助力,寄望藉此彌補美國市場成長放緩造成的拖累。

2017富比士中國富豪榜:許家印成首富

許家印以430億美元的身家成爲中國首富,馬化騰和馬雲分列第二、三位,王健林從去年的榜首跌至第四。

高通
博通和高通合併將在中國面臨挑戰

博通與高通的擬議併購預計將受到中國的嚴格反壟斷審查,因爲中國當局希望在這一重要行業保護本國企業。

與FT共進午餐:京東創辦人劉強東

全球營收排名第三的網路公司的創辦人回憶道,當年他在商場租下一個櫃檯開始創業,從第一天起就「從未賣過假貨」。

戴慕瑞:捷豹荒原路華的中國發動機工廠意味著什麼?

奇瑞捷豹荒原路華汽車總裁表示建在常熟的發動機廠是捷豹荒原路華首家海外發動機工廠,年產能13萬臺,將只供中國市場使用。

在華跨國企業準備迎接網路監管收緊局面

自今年6月以來,中國對網路加強了管控。觀察人士表示,進一步孤立中國的網路用戶,會妨礙中國實現成爲全球性技術強國的抱負。

FT社評:網路安全不應扼殺網路自由

中國政府應意識到,在中國在自己的國內市場對西方公司設置障礙之際,西方將很難對中國公司無限制地開放。

從肯德基到紅板報:「全球在地化」的演化

黃震: 「全球在地化」已經突破傳統的行銷領域,這不僅是全球化企業進入中國的挑戰,也將是中國崛起的全球化企業「走出去」的新課題。

「紅板報」的大膽中國實驗

Flipboard中國團隊從總部獨立,並發布新產品「紅板報」致力做「好看」內容,這是矽谷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全新實驗,也是一場大膽賭局。

從萬科到萬達,大佬的黃昏

徐瑾:今年不少中國企業家老面孔離場,或也是商業大佬從國際市場上回撤開始。所謂守規矩既是對市場,也是對監管者。日本企業的國際化,對中國有何啓示?

茅臺超過帝亞吉歐成爲全球市值第一酒廠

週五,在上交所上市的茅臺市值達到715億美元,而在倫敦上市的約翰走路品牌的所有者帝亞吉歐的市值爲711億美元。

國有影子基金推升中國企業估值

在中國,過去兩年影子資本的大幅增加來自中國現金充裕的國有企業,有時直接來自政府監管機構或部委。

川普
以川普命名的中國公司氾濫成災

本週,美國總統川普在中國打贏了一場長達10年的商標糾紛案。過去14個月,至少80家中國公司註冊名稱中含有兩種常見的「Trump」的中文譯名。

商標
中國最高法禁止搶註名人商標

中國最高法表示禁止將公衆人物姓名以容易令消費者誤解的方式用於商標,這次釋法或減輕國內外名人對姓名被搶注的擔憂。

迈克尔•乔丹打贏中國商標案

中國最高法推翻了下級法院支持乔丹體育公司三個商標的裁決,並裁定乔丹姓名權受到故意誤導公衆的乔丹公司的侵犯。

廣州十三行啓示錄(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鴉片戰爭前夕,英國東印度公司失去壟斷地位,公司重組,隨後與一家孟加拉茶葉公司合併。這家新公司成爲十三行最大的競爭者。然而,直接導致十三行衰落的是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