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

企業文化的「父愛」和「母愛」

周掌櫃: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批判外企的「低效率」以及外企員工不「拼搏」,聽起來像是批評被母親慣壞了的孩子。而事實確實如此嗎?

在過去的一個週末,朋友圈有關母親節的話題,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很多人在這個時候表達對母親的敬意,以及對家庭的讚美,仔細讀起來挺讓人感動。中國社會對愛的表露似乎正在超越對成功的渴望。

其實從專業諮詢的角度,用母愛和父愛對映企業文化是有一點問題的,因爲純西方的組織管理思維中,每個人首先都是遵守崗位職能和職業倫理的有限責任,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把個人情感上升到組織情感不免有道德綁架之嫌。公司治理架構也是純理性基礎上的使命分解,而裏面的感情和文化要素,更多的是通過基於目標的企業文化來傳遞的。

但中國公司其實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觀察中國的領先企業,他們都有很強的第一代領導人性格特質的烙印,在改革開放40年的大熔爐中能夠脫穎而出的企業家,大部分是擁有強勢的父親性格,這也許是高強度競爭淘汰的結果。

您已閱讀9%(348字),剩餘91%(35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