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

北極
中國是北極的掠奪者嗎?

北極治理研究者鄒琪表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法律權利邊界遠遠大於美國參與南海事務,中國並非在爭奪美國影響力,而是在供給國際公共品。

法治
從自然法到政治自然法(中)——自然法的現代改造

張千帆:傳統自然法確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即缺乏確定性和約束力,但這並不表明它沒有價值,只是表明傳統理論需要改造。

法治
從自然法到政治自然法(上)——紀念《戰爭與和平原理》出版400週年

張千帆:自然法不只是國際法的基礎,也是國內法的基礎。格勞秀斯關心的自然法直接和戰爭與和平相關。對於人類生存,沒有什麼比這重要。

烏克蘭
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獲得海牙仲裁庭的有利裁決

海牙仲裁庭命令俄羅斯向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支付50億美元,以彌補該公司在克里米亞的油氣資產被沒收所造成的損失。

氣球墜落:美國可能預備起訴中國

王英良:美國在氣球議題上的立場可能將是「充分利用,長遠打算」,這或將是中美關係在21世紀的重要分水嶺。

科學
若法規不先行,人類將在太空犯下同樣錯誤

莫登:規範太空勘探和開發的法律落後於企業家的技術和計劃,人類應該從地球自然資源開採中吸取教訓,實施太空保護措施。

國際法
「爛尾」的制裁:國際刑事法院面臨的「強權者」挑戰

金鹿敏、劉毅強:川普政府對國際刑事法院的制裁雖已撤銷,但拜登政府與國際刑事法院在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情勢調查上的對立或將持續。

英國政府承認打算違反國際法以修改脫歐協議

英國北愛爾蘭事務大臣李維士承認,英國政府打算違反國際法、推翻與歐盟簽訂的脫歐條約中有關北愛爾蘭的內容。

美國製裁國際刑事法院官員遭到批評

針對國際刑事法院調查美軍在阿富汗涉嫌犯戰爭罪,美國宣佈對國際刑事法院高級官員進行制裁,此舉受到國際譴責。

美國對國際刑事法院人員實施制裁

美國將制裁參與調查或起訴涉嫌戰爭罪的美國軍事人員的國際刑事法院相關人員,包括凍結金融資產和簽證限制。

喧囂的「中國賠償論」會如何發展?

鄧聿文:鑑於五個方面的原因,這次「中國賠償論」只是一次輿論泡沫,不大可能成真。是否成真,關鍵看美國。

國際法
MH17墜機案審判,以蛇吞象還是用法治抗拒霸權?

劉毅強:對檢察官和支持她的人來說,這場審判是在用司法程式給予每一個罹難者名字背後的個體所應有的尊嚴。

海牙來鴻:親歷翁山蘇姬的「被告時刻」

劉毅強:國際機制、國際法庭真的能在兩方大相徑庭的立場的拉鋸戰中對緬甸發揮作用嗎?現在預測還爲時尚早。

中國加入《武器貿易條約》利己利人

蘭順正:《武器貿易條約》可以大大增加恐怖主義或極端勢力團體獲得常規武器的難度,有利於國際社會集體安全。

國際法
從聯合國到各國行使普遍管轄權:全球問責敘利亞暴行

劉毅強:各種證據充分支持了對罪行的問責和伸張正義的要求。敘利亞會有自己的紐倫堡審判或東京審判時刻嗎?

人權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共同標準——紀念《世界人權宣言》70週年

龔刃韌:尊重和保障所有人的人權是與每個人都有直接關係的事業,每個人都需關心、爭取和維護人的基本權利。

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南海?

薛力:作爲崛起大國,中國有必要跳出南海看南海,制定新的方略,服務於中國崛起爲綜合性世界大國的戰略目標。

中國在南海的戰略決心需要法理支撐

張鋒:中方「捕獲」行動的瑕疵主要在於,沒有完全把競爭規則和國際法規範通過一套有效的戰略話語進行闡釋和傳達。

南海仲裁案與中國外交轉型

汪錚:中國應從中吸取教訓:外交除了戰略,也要重視技術細節;要善於搞「無網外交」;需要高質量的政策爭論。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南海仲裁案裁決?

童之偉:中國應當直面南海仲裁裁決作爲國際法司法文書的客觀屬性,正視其給中國南海利益帶來長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南海仲裁案:中國需要補上國際法這一課

汪錚:時至今日,中國還是不習慣主動利用法律武器爲自己爭取和維護權益,還是對國際法的規則和慣例不熟悉。

有爭議的仲裁是推動南海爭端和平解決的新契機

蔣豪:此次仲裁外衣合法、內容不公,但客觀上也推動了爭端各方確權、論辯,最終通過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南海
南中國海仲裁案的情、理、法

王江雨:中國「不參與」南海仲裁案的立場不是很明智,和當前被動局面有很大關係。但事已至此,我們還是要看如何繼續走。

南海
與古舉倫商榷:中國「抵制」南海仲裁有充足法律依據

劉海洋、趙一水:我們主要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88(4)條的適用爲例,說明中國對南海仲裁案所持立場的法律依據。

中國抵制南海仲裁的理由成立嗎?

古舉倫: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288(4)條款,中國的聲明是否排除和限制了菲律賓訴求的管轄權,應由仲裁庭來決定。

南海仲裁後北京能否挽回顏面?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仲裁裁決頒布後,中菲可重啓談判,將仲裁結果納入考量以解決爭議,但不必正式提及裁決。

「衝之鳥礁」是否擁有專屬經濟區?

孔傑榮、杜勇心:北京和臺北反對日本的主張是正確的。「衝之鳥礁」在漲潮時比兩張單人牀大不了多少,聲稱日本有權基於該岩礁而擁有專屬經濟區的說法是荒謬的。

美艦進「12海里」,中國怎麼辦?

中國社科院薛力:中美兩國沒有在南中國海開戰的意願,也有能力管控危機以避免大規模衝突。美國此次進入「12海里」的行動顯然經過精心設計,對此需做多層次辨析。

FT社評:「無人機空襲」應受質疑

美軍長期在巴基斯坦和葉門境內實施「無人機空襲」,打擊恐怖分子嫌犯。已導致衆多平民死亡。對於這項行動涉及的道德及國際法問題,美國政府不應再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