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著有《紅色星球:火星自然史》(The Red Planet: A Natural History of Mars)一書。
大約30年前,我站在西澳洲Fimiston大金礦的邊緣,爲地表上這道又大又深的傷疤而驚歎。我想起這段經歷,是因爲今年7月藍源(Blue Origi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進入太空幾個小時後發表評論說,「我們需要把所有重工業、所有汙染性工業都搬到太空去。」將採掘業及相關有毒廢物清除出地球是一個值得稱讚的目標。但可行性如何?
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障礙是技術上的。第一次動力飛行和人類首次登月僅僅相隔60年。自那以來,隨著火箭技術的成熟,將一公斤貨物送入軌道的成本大幅下降。上世紀50年代末,這一成本爲100萬美元;Space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現在能夠以每公斤1400美元的價格將貨物送入軌道,而且該公司下一代火箭星艦(Starship)的目標是每公斤只需10美元。進入太空已不再是開展太空工程的國家的專利。
您已閱讀33%(441字),剩餘67%(9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