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是市場取向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圓明園文物一類新聞,常被「陰謀論」者質疑爲執政者有意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國內矛盾。但那應是網路普及前的做法。

我相信這段描述。在這樣一件事情上,我不覺得非要「政府授意製造輿論」,才能論證此番中國媒體整體表現。現今,應該是不再需要宣傳官員們直接下令才能「發起攻勢」了。從「CNN辱華」到薩科吉會見達賴,在「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件中,展現傳達中國民間(尤其是網路間)情緒,中國媒體已是駕輕就熟。我相信這更多地是一種「市場取向」,而非單純的「政治取向」,如果中國宣傳官員真需要「授意」,我甚至懷疑這種授意的是「降溫」。

這種尋求更多受衆的媒體「市場取向」,是來自於報導類似事件時積累的成功經驗,體現爲在官方表態的基調下,引用專家及民衆表態響應,使情緒表達最終進入「憤怒--理性」的軌道。

佳士得律師如果拿出的真是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報導,那他就不應該只是被中國民衆「痛斥」。中共中央機關報怎麼會衝鋒在前?他應該拿出環球時報。這份人民日報旗下最暢銷子報應該是極度受益於這種「憤怒」的經驗,由此在民間累積大批忠實受衆。

您已閱讀20%(397字),剩餘80%(1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媒體札記

作者徐達內,徐達內.COM創辦人。從紙媒、門戶、微網誌、電視中探尋中國輿論生態,記錄轉型時代片斷,熱評冷析,亦莊亦諧,給出不一樣的媒體摘錄。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