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段描述。在這樣一件事情上,我不覺得非要「政府授意製造輿論」,才能論證此番中國媒體整體表現。現今,應該是不再需要宣傳官員們直接下令才能「發起攻勢」了。從「CNN辱華」到薩科吉會見達賴,在「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件中,展現傳達中國民間(尤其是網路間)情緒,中國媒體已是駕輕就熟。我相信這更多地是一種「市場取向」,而非單純的「政治取向」,如果中國宣傳官員真需要「授意」,我甚至懷疑這種授意的是「降溫」。
這種尋求更多受衆的媒體「市場取向」,是來自於報導類似事件時積累的成功經驗,體現爲在官方表態的基調下,引用專家及民衆表態響應,使情緒表達最終進入「憤怒--理性」的軌道。
佳士得律師如果拿出的真是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報導,那他就不應該只是被中國民衆「痛斥」。中共中央機關報怎麼會衝鋒在前?他應該拿出環球時報。這份人民日報旗下最暢銷子報應該是極度受益於這種「憤怒」的經驗,由此在民間累積大批忠實受衆。
您已閱讀20%(397字),剩餘80%(15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