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回都有錄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如果考慮到部分民衆在判斷力不足的情形下易受「煽動」,媒體管理中需要防止的是「有一分證據說十分話」。「傳言」乃至「謠言」的傳播,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被容忍。現代社會,一味「堵塞言路」或者壟斷信源,只會使「權威資訊」喪失公衆信任度。

●從目前情形看,哈爾濱林松嶺死亡一案中,新華社以外的媒體機構也獲得了一定的自由採訪報導權,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和東方早報都得以發佈由其記者自行署名的稿件,且內容中確有新華社稿件未涉及處,包括林松嶺家人等對「高官身份」的親口否認。在各地媒體對此事的報導中,也未限於新華社稿件和黑龍江官方通報內容,網路輿論被頻繁引用,門戶網站如新浪亦「難得」地成功建立專題。

與四個月前貴州甕安李樹芬死亡一案相比,這一回,宣傳決策者顯然從一開始就運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這種改變的背後,或許的確有當地官方對案情「事無不可對人言」的信心,但在另一個角度,開放「非官方代言」媒體自由採訪報導權,被證明了更有助於平息謠言(只要這種謠言確實是謠言)。

基於客觀條件,對複雜爭議事件,即使是以「公器」自許的媒體,在單個時間點實現「公平公正」也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日報和網媒等需要短時間內發佈資訊的媒體,「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所謂「真相」只可能是在一個時間段內,由不同媒體不同信源,通過相互印證而逐步接近。

您已閱讀33%(435字),剩餘67%(8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