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今天是房貸新政首日。記者們對各地樓市動向進行細緻的觀察分析,得出的結論普遍是未有明顯暖意、觀望氣氛仍濃。在中南海已然出手的情況下,指責政府救市行爲的言論仍然得到了一些媒體表達機會。當然,直指中央政府不該救市不太可能,公開批評對象所指均爲「地方政府」,尤其是杭州市委書記「救市是爲救百姓」的說法,被省外評論員指爲「土地財政」思維的反面典型。鄭州早前宣佈準備購買「空置房」補貼給低收入人羣,今日亦引發大量詬病,多有評論員指其爲擾亂市場、補貼開發商。
「土地財政」乃是不爭事實,但也確是多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得以順利行政的最大基石。陳季冰在其主持的上海商報評論版發表長文,討論「如何拯救房地產低迷困境中的地方財政」:想要使地方政府免於財政破產,唯一的正道是逐步降低「土地財政」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例。對需要改善住房的老百姓而言,這也是房價得以迴歸合理的根本所繫,高房價的本質是高地價。
雖然地方政府在中央出手後迅速升級的行爲被非議者鄙夷爲因「土地財政」受損而急不可待,但中共中央機關報也爲地方政府提供了辯解機會。除了在報導和評論中反覆強調中央所爲不是「救市」而是政策調整、保成長保民生外,人民日報今天更以南京爲例解讀。報導中引用批評者對地方政府救市行爲的非議,如「借公共財政爲開發商託市」,繼而由南京房管局副局長等列舉地方財政收入1/4至1/3來自房地產業的數據,強調「有了錢,地方政府才能爲老百姓做更多的事」。
您已閱讀14%(612字),剩餘86%(39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