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困難的評價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無論是當下的金融危機,哈爾濱的警察鬥毆事件,還是貴州黃平小學生向車輛敬禮,都因角度、資訊的不同,而導致評點異常艱難。當然,這應是社會的常態,複雜的表現,存在於大多數事件之中……
2008年10月15日

股市上上下下,各國救市正忙。報喜報憂的財經新聞頻繁成爲頭條,溫家寶認爲危機對中國影響「有限」「可控」的判斷獲得廣泛傳播。

黑瞎子島上中國軍人巡邏的圖片是衆多報紙另一個頭版選擇。除了描述交接過程、預測開發前景的報導外,專家有關回歸「不容易」、「體現智慧和勇氣」、俄羅斯「最後一次讓步」的評價再度被廣泛引述。在黑瞎子島所屬黑龍江省,當地的生活報在頭版以兩幅整版圖片報導迴歸,環球時報以頭版文章聚焦於此,文中引用瑞典專家觀點:有些人認爲,大國國面積廣大,未必在乎邊界上一進一退的方寸之地,但事實恰恰相反。像中俄這樣的大國,雖然也許是幾平方公里的土地,卻牽扯到國際形象,甚至今後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所以大國之間談領土問題時,甚至比小國更加「寸寸計較」。在文中,這位歷史教授「半開玩笑」說,如果他是諾貝兒和平獎評委,因黑瞎子島問題和平解決就會把該獎項授予中俄。環球時報的母報——人民日報在第四版下半部兩欄題約200字呈現此事,配發外交部發言人對「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高水準和特殊性」的稱讚性表態。央視新聞聯播遲至今日發佈儀式畫面。

王志安在南方都市報與受衆分享「半個黑瞎子島迴歸的啓示」。這位央視《新聞1+1》欄目主編舉當今歐洲邊界模糊之例,稱需要對「國土神聖」觀念進行必要的檢討和反思:在面對複雜的歷史形成的邊界爭議之時,和平談判應該成爲唯一的方法。而談判要想得到雙方的認可,就必須妥協和讓步。此文得到網易騰訊在新聞首頁推薦。

您已閱讀22%(619字),剩餘78%(21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