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北京特稿,分析中國官方如何改變輿論控制策略,搶佔網路資訊傳播主動權。其間引用連嶽等「中國民間及西方輿論」判斷,稱「允許報導壞訊息只是改變了策略,網路上的刪除仍然在繼續,媒體的報導也統一定調,遠非自由報導」。
從近來媒體呈現內容看,中國官方的確並未明顯放松管制,尤其是對網路之外的傳統媒體。我相信,仍有大量依據資訊公開原則應該向公衆披露的事態被隱瞞、消聲、淡化,但在另一方面,以羣體性事件以代表的「負面訊息」在公開報章上出現頻次和篇幅的確有明顯上升,一些「大膽」的表述方式也得以見報。
這一現象背後是新聞媒體管制戰術的整體變化。正如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講話中所言,現在各級宣傳官員的重要任務應當是「主動設置議題」、「疏導公衆情緒」。三巨擘即有所表率:新華社在各地計程車罷運後數小時內即向全國播發訊息,人民日報把握新餘、溫州公務員出國考察遊報導走向,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山寨」現象且未表現出明顯傾向。
您已閱讀33%(403字),剩餘67%(8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